[實用新型]軸流風輪組件及空調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131565.4 | 申請日: | 2019-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474519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1 |
| 發明(設計)人: | 黃愉太;蔡序杰;馬列;周何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D29/32 | 分類號: | F04D29/32;F04D29/38;F04D29/54;F24F1/031;F24F1/0284;F24F1/029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紀恒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44287 | 代理人: | 陳文斌 |
| 地址: | 528311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軸流 風輪 組件 空調器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流風輪組件及空調器。軸流風輪組件包括風輪和集風圈,風輪包括葉片,葉片繞風輪軸旋轉,風輪軸沿送風方向延伸,葉片具有迎風側和背風側,葉片在送風方向上呈凹凸設置,葉片在迎風側具有背離送風方向伸出的第一端,葉片在背風側具有向送風方向伸出的第二端,第一端與第二端在送風方向上的間距為H1。集風圈與風輪同軸設置,且套設于葉片的外周,葉片的第二端在送風方向上突出于集風圈的高度為H3,H3與H1之間的比值比值在0.3至0.5以內。在本實用新型中,集風圈罩設至葉片的送風側,且使得H3與H1的比值合理區間,保證集風圈既起到增大風道靜壓的作用,又能夠合理引導氣流,使氣流不會側漏,從而增大風道系統的送風量。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軸流風輪組件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空調的換氣風道中常設有軸流風輪,而軸流風輪的迎風側通常設有集風圈,以將軸流風輪迎風側的動壓轉變為靜壓,從而提高風道的送風風量。但是大部分集風圈只包裹到風輪的迎風側,集風圈的出風口離風輪的送風側較遠,而氣流流出集風圈時風壓突然減小,導致風輪的送風側容易發生氣流側漏甚至逆流,降低風道靜壓,因此集風圈與風輪之間的位置關系對風道的送風性能影響很大。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流風輪組件及空調器,旨在解決現有的軸流風輪送風效果不佳的技術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軸流風輪組件,包括:
風輪,包括葉片,所述葉片繞風輪軸旋轉,所述風輪軸沿送風方向延伸,所述葉片具有迎風側和背風側,所述葉片在送風方向上呈凹凸設置,所述葉片在所述迎風側具有背離所述送風方向伸出的第一端,所述葉片在所述背風側具有向所述送風方向伸出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在送風方向上的間距為H1;
集風圈,所述集風圈與所述風輪同軸設置,且套設于所述葉片的外周,所述葉片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送風方向上突出于所述集風圈,且所述第二端凸設于所述集風圈的高度為H3;
其中,H3與H1之間的比值大于等于0.3,小于等于0.5。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集風圈在所述送風方向上的高度為H2,H2與H1的比值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0.7。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風輪包括輪轂,所述葉片設于所述輪轂的外周。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集風圈的內壁自所述迎風側向所述背風側呈漸縮設置。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集風圈在所述迎風側與所述背風側的等效半徑之差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2mm。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集風圈與所述葉片在周向上呈間隔設置,所述集風圈的內壁與所述葉片之間在周向上的間距為1-2mm。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軸流風輪組件,所述空調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軸流風道,所述軸流風輪組件所述軸流風道內。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集風圈與所述殼體呈一體成型設置。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為窗式空調器。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設于所述軸流風道內,所述冷凝器設于所述軸流風輪組件的出風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13156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船舶起吊裝置及船舶
- 下一篇:空調室內機及空調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