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922015010.3 | 申請日: | 2019-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325315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5 |
| 發明(設計)人: | 袁明遠;李新明;寧忠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12 | 分類號: | A61B17/12;A61B5/0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浙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345 | 代理人: | 楊小雙 |
| 地址: | 20012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紅外線 血管 可視化 動脈 壓迫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包括壓迫裝置和血管可視化裝置,所述壓迫裝置包括底座和底座內部轉動連接有下夾持圈,所述底座為上開口的凹型結構,且內壁的弧度與下夾持圈的弧形適配;所述底座的內壁開設有弧形軌道槽,所述下夾持圈的表面設置有與弧形軌道槽適配的滑條,所述下夾持圈的兩端與底座之間設置有限制下夾持圈轉動角度的定位機構。該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通過設置紅外可視化成像儀和成像探頭,使內部肱動脈的穿刺口的血凝情況可視化,微調螺栓松壓穿刺口壓力,促使血液少量流動時的血液流動可以可視化觀測到,更科學的進行肱動脈穿刺后護理,科學修復肱動脈穿刺口。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器材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
背景技術
肱動脈在大圓肌下緣處續接腋動脈,伴正中神經在肱二頭肌肌腱的內側(肘窩向上2厘米臂內側)經肱二頭肌腱膜深面至肘窩,在橈骨頸高度分為橈動脈和尺動脈。肱動脈在肘窩位置表淺,能清楚地摸到搏動,臨床上常做為測血壓時的聽診部位。
經肱動脈穿刺進行冠脈造影或者經皮冠脈動脈介入術(PCI)時,由于肱動脈穿刺點位于肘關節附近,一旦患者彎曲胳膊,穿刺點由于位于皮膚下較深處,就可能造成在皮膚上的壓迫與穿刺點之間形成移位,造成滲血。因此需要采用專用的肱動脈壓迫器進行壓迫。而現有的壓迫器只能單純的擠壓,不能感知內部肱動脈是否不滲血,人體小臂及手部不可長期血液不流動,現有的壓迫方式為長時間阻隔肱動脈的血液流動,該方法不科學。科學的方法是,應該根據血管的血凝愈合情況而適當的松動壓迫點,直至最后完全松開壓迫點。
因此我們提出一種可以觀察肱動脈內部愈合及血液流動情況的壓迫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包括壓迫裝置和血管可視化裝置,所述壓迫裝置包括底座和底座內部轉動連接有下夾持圈,所述底座為上開口的凹型結構,且內壁的弧度與下夾持圈的弧形適配;所述底座的內壁開設有弧形軌道槽,所述下夾持圈的表面設置有與弧形軌道槽適配的滑條,所述下夾持圈的兩端與底座之間設置有限制下夾持圈轉動角度的定位機構;所述下夾持圈的上表面通過合頁轉動連接有上夾持圈,所述下夾持圈的弧形內壁固定連接有半圓托圈,所述上夾持圈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彈性氣囊,所述彈性氣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壓迫塊,所述彈性氣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推動板,所述上夾持圈的頂部設置有驅動推動板位移的調節裝置,所述上夾持圈的表面設置連通彈性氣囊的進氣口;所述血管可視化裝置包括紅外可視化成像儀和位于上夾持圈正面和背面的成像探頭,所述紅外可視化成像儀的內部底端設置有進出氣泵,所述進出氣泵通過氣管與進氣口連通,所述紅外可視化成像儀的右側設置有連接成像探頭的數據線。
優選的,所述定位機構包括開設在下夾持圈正面和背面的定位孔和底座正面和背面的活動孔,所述活動孔的內部設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表面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帶動限位柱向定位孔位移,所述限位柱位于底座外側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拉環。
優選的,所述調節裝置包括上夾持圈上表面開設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的內壁螺紋連接有螺栓,所述螺栓延伸至上夾持圈的內部與推動板固定連接,所述螺栓的頂端固定連接有擰動塊。
優選的,所述進氣口的表面設置有用于控制彈性氣囊進氣和放氣的控制閥,所述進氣口與氣管為可分離式活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成像探頭與上夾持圈的正面和背面為可分離式連接,兩者通過固定環卡接固定。
優選的,所述上夾持圈和下夾持圈的弧度相同,且兩者遠離合頁的一端為卡接式固定。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帶紅外線的血管可視化肱動脈壓迫器,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未經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20150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