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993876.5 | 申請日: | 2019-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875684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三偉;王子琦;萬志軍;曹景軒;張源;熊路長;王駿輝;楊壯壯;武兆鵬;張朝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7D1/13 | 分類號: | F17D1/13;F17D1/16;F17D3/01;B08B9/0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陳濤 |
| 地址: | 221000***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礦井 粉煤 輸送 系統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包括:儲漿箱,內部限定出儲漿腔,用于存儲粉煤灰漿液,且位于儲漿箱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配置有與儲漿腔相連通的進料口和出料口;攪拌泵,包括葉輪和驅動電機,葉輪可樞轉地連接在儲漿腔內,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葉輪固定連接,以驅動葉輪轉動;第一連接管道,配置為其一端與出料口相連通,且第一連接管道上配置有第一通斷閥,用以通斷粉煤灰漿液由儲漿箱的出料口向第一連接管道內流動;用料池,其配置在儲漿箱的下游,且與連接管的另一端相連通;第二連接管道,其一端與高壓水源相連,其另一端與第一連接管道相連通;以及第二通斷閥,其配置在第二連接管上,用以通斷高壓水由第一連接管流向第二連接管內。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礦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實現對粉煤灰的井下利用,大部分礦井采用的都是在地面對粉煤灰進行袋裝的辦法,隨后由礦井輔助運輸系統輸送至井下用料地點,這種不連續的運輸會造成粉煤灰利用的不合理,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有一些礦井進行泵送粉煤灰,這樣不僅會增大礦井能耗,同時,在輸送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堵管和漏漿也未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使疏通時既費時又費力。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之一,提供一種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該輸送系統能夠連續輸送粉煤灰漿液,而且低能耗,輸送效率高。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包括:
儲漿箱,內部限定出儲漿腔,用于存儲粉煤灰漿液,且位于所述儲漿箱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配置有與所述儲漿腔相連通的進料口和出料口;
攪拌泵,包括葉輪和驅動電機,所述葉輪可樞轉地連接在所述儲漿腔內,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葉輪固定連接,以驅動所述葉輪轉動;
第一連接管道,配置為其一端與所述出料口相連通,且所述第一連接管道上配置有第一通斷閥,用以通斷所述粉煤灰漿液由所述儲漿箱的出料口向第一連接管道內流動;
用料池,其配置在所述儲漿箱的下游,且與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相連通;
第二連接管道,其一端與高壓水源相連,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管道相連通;以及
第二通斷閥,其配置在所述第二連接管上,用以通斷高壓水由第一連接管道流向第二連接管道內。
在該技術方案中,在正常輸送粉煤灰漿液時,第一通斷閥打開同時第二通斷閥關閉,粉煤灰漿液由儲漿腔的出料口進入第一連接管道,流經第一通斷閥并沿著第一連接管道而流進用料池;當第一連接管道發生阻塞時,關閉第一通斷閥同時打開第二通斷閥,高壓水由第二連接管道經過第二通斷閥進入第一連接管道以疏通第一連接管道;該輸送系統能夠連續輸送粉煤灰漿液,而且低能耗,輸送效率高。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礦井粉煤灰輸送系統,還可以具有如下技術特征: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管道包括依次連接的豎直段、過渡段和水平段,其中,所述豎直段與所述出料口相連通,所述水平段與所述用料池相連通。
進一步地,還包括:
至少一個壓力傳感器,配置在所述第一連接管道上,用于檢測位于所述第一連接管道內粉煤灰漿液的壓力值。
優選地,所述壓力傳感器包括兩個,分別配置在所述豎直段和所述水平段上。
優選地,還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所述第一通斷閥、所述第二通斷閥和所述壓力傳感器分別耦接,
當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所述第一連接管道內的粉煤灰漿液壓力值大于等于第二閾值并小于等于第一閾值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通斷閥打開同時控制第二通斷閥關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未經中國礦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99387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煤礦井下水灰分離系統
- 下一篇:一種放射科影像CT用患者輔助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