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959200.4 | 申請日: | 2019-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612764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吳文華;鄭偉龍;楊偉;施鎮江;史同娜;朱蕾;許佳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L7/02 | 分類號: | B01L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統攝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亞 |
| 地址: | 20162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可視化 全數 恒溫 水油浴鍋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包括箱體,箱體內設有不銹鋼內膽和循環泵,不銹鋼內膽的底部設有排水口和進水口,不銹鋼內膽的中部設有出水口,排水口的出口與排水軟管的一端連接,排水軟管的另一端塞有排水管塞,循環泵的一端通過循環管路與進水口連接,另一端通過循環管路與出水口連接;箱體上設有電源開關、溫度開關、循環泵開關和溫度控制面板,溫度開關與溫度控制面板連接,循環泵開關于循環泵連接;箱體和不銹鋼內膽的對應位置設有觀察窗。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觀察窗、循環泵、排水口等賦予了水油浴鍋可視化功能,保證了溫度加熱均勻性,并保證了在需要時可及時排出傳熱介質,使得操作更加安全簡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加熱保溫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
背景技術
在教學、科研、生產過程中,以水、油作為傳熱介質的加熱保溫設備,即恒溫水油浴鍋;恒溫水油浴鍋的效果顯著,成本低廉,廣泛應用于化學、生物、醫藥、衛生、環境等各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基礎的實驗設備,在需要進行升溫、降溫以及保溫過程的實驗中廣泛運用。
傳統水油浴鍋采用的加熱方式為:利用加熱棒在水油浴鍋底部進行加熱,進而通過傳熱介質自身熱對流傳熱;但是這種熱對流傳熱效率慢,傳熱介質內部溫度差異大,大大影響了加熱效果,極易導致實驗失敗。
因為傳統水油浴鍋基本采用鐵或不銹鋼材質制作,加熱環境是全封閉的,所以,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的反應器置于傳統水油浴鍋中,實驗員觀察反應器中的實驗情況十分困難,即便觀察到了,觀察效果也不佳,容易錯過實驗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現象。
另外,傳統水油浴鍋中未預留排水口,且水油浴鍋底座支撐腳是固定的,無法調節高度及姿態,因此,在緊急情況下,如果需要緊急排空熱水時,實際操作中易發生安全事故。
因此,在實驗中使用水油浴鍋時,如何穩定地控制溫度、如何更容易觀察到實驗中的實驗現象同時可以更加安全地操作是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在實驗中使用水油浴鍋時,水油浴鍋的溫度控制不穩定、實驗現象不易觀察以及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提供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包括箱體,箱體內設有不銹鋼內膽和循環泵,不銹鋼內膽的底部設有排水口和進水口,不銹鋼內膽的中部設有出水口,排水口的出口與排水軟管的一端連接,排水軟管的另一端塞有排水管塞,排水口方便傳熱介質清理,緊急情況下,可通過排水口緊急排空傳熱介質,提高操作安全性,循環泵的一端通過循環管路與進水口連接,另一端通過循環管路與出水口連接,傳熱介質通過進水口至循環泵,從中部出水口回流至不銹鋼內膽,避免傳熱介質局部大幅度溫差,保證水油浴鍋的加熱均勻性;箱體上設有電源開關、溫度開關、循環泵開關和溫度控制面板,溫度開關與溫度控制面板連接,循環泵開關于循環泵連接;箱體和不銹鋼內膽的對應位置設有觀察窗,通過觀察窗既可以實時觀察實驗過程中實驗現象,即實現水油浴鍋的可視化功能,還可以觀察不銹鋼內膽中水位情況,及時加入傳熱介質避免干燒損壞設備,且同時在箱體和不銹鋼內膽上設置觀察窗可以實施雙層保護,延遲泄露時間,給予實驗人員反應時間,降低突發泄露造成人員傷害,進一步提高安全性。
作為優選的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種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箱體為立方體結構,箱體底部靠近四個頂角的位置安裝有螺紋調節腳,箱體頂部設有水平泡,設置調節腳和水平泡是為了使可視化安全數顯型恒溫水油浴鍋可以適應各種實驗平臺(如一些不平整的工作面),保持箱體姿態平穩,其間,水平泡可以觀察箱體是否水平,此外,螺紋調節腳還可與排水口配合,最大程度清空傳熱介質,以使得水油浴鍋可以得到清洗和維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大學,未經東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95920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