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防堵塞型的地漏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759632.0 | 申請日: | 2019-10-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114011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宏能;劉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湘漣建筑裝飾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F5/04 | 分類號: | E03F5/04;E03F5/06;E03F5/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崇明***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堵塞 地漏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堵塞型的地漏,其技術方案要點包括與排水管連接的地漏套、可拆卸設置在地漏套頂部的地漏蓋、與地漏蓋連接并伸入地漏套中的連接桿以及可拆卸設置在連接桿側壁上的過濾板,過濾板的孔隙小于地漏蓋的孔隙;在使用時,將地漏套與排水管連接,將地漏蓋安裝在地漏套的頂部,并將過濾板伸入排水管中,通過地漏蓋和過濾板對污水中的毛發進行攔截,長期使用后,對地漏蓋和過濾板進行清理時,將地漏蓋從地漏套上拆卸,將過濾板從連接桿上拆卸,以此可以方便快捷清理過濾板和地漏蓋上的毛發,有利于減少地漏發生堵塞的可能性,從而可以減少地漏中發生堵塞后產生的維修和更換,有利于節約能源。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漏,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防堵塞型的地漏。
背景技術
地漏,是連接排水管與室內地面的重要接口,作為住宅中排水系統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室內空氣的質量,對衛浴間的異味控制非常重要。
申請公布號為CN108331138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防堵塞地漏,包括防堵塞地漏本體,所述防堵塞地漏本體上部固定設置有地漏,且地漏上部側壁與地漏蓋活動連接,所述地漏蓋表面固定設置有地漏通孔,且地漏蓋下部與過濾網片固定連接,所述下水孔側壁與過濾網片活動連接,且過濾網片下部固定設置頭刷,所述頭刷與下水孔側壁活動連接,且下水孔下部與下水管固定連接。該防堵塞地漏通過過濾網片和頭刷對地漏內部流通的水流內夾雜的頭發和細小物品等進行過濾,使頭發和細小物品無法進入下水管內部,解決了地漏作為衛浴間主要的排水通道,平常洗頭或清理時,容易出現頭發等一些污物直接對地漏進行堵塞,導致下水管道流通不暢,容易出現異味,影響日常生活正常使用的問題。
在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地漏時,通過地漏蓋、過濾網片和頭刷進行過濾,但是長期使用后,地漏中積累了大量的毛發,難以清理,導致地漏堵塞,有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堵塞型的地漏,其具有方便清理地漏中的毛發的優勢。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防堵塞型的地漏,包括與排水管連接的地漏套、可拆卸設置在所述地漏套頂部的地漏蓋、與所述地漏蓋連接并伸入所述地漏套中的連接桿以及可拆卸設置在所述連接桿側壁上的過濾板,所述過濾板的孔隙小于所述地漏蓋的孔隙。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使用時,將地漏套與排水管連接,將地漏蓋安裝在地漏套的頂部,并將過濾板伸入排水管中,通過地漏蓋和過濾板對污水中的毛發進行攔截,長期使用后,對地漏蓋和過濾板進行清理時,將地漏蓋從地漏套上拆卸,將過濾板從連接桿上拆卸,以此可以方便快捷清理過濾板和地漏蓋上的毛發,有利于減少地漏發生堵塞的可能性,從而可以減少地漏中發生堵塞后產生的維修和更換,有利于節約能源。
進一步地,所述地漏套的頂壁上設有環形缺口,所述環形缺口與所述地漏套的內側壁連通設置,所述地漏蓋的側壁上設有所述環形缺口凹凸配合的環塊,所述環塊的頂壁、所述地漏蓋的頂壁與所述地漏套的底壁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環塊和環形缺口配合,便于安裝和拆卸地漏套;通過環塊、地漏蓋以及地漏套的頂壁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便于水順利從地漏蓋中漏下。
進一步地,所述地漏蓋的頂壁上設有環槽,所述環槽的側壁上轉動設有兩相對設置的支撐桿,兩所述支撐桿之間且位于所述環槽內設有拉環。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清理地漏時,轉動拉環,將拉環立起,方便用戶將地漏蓋和過濾板提出,有利于方便快捷的將地漏蓋和過濾板進行清理。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桿的側壁上設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桿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地漏蓋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湘漣建筑裝飾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湘漣建筑裝飾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75963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