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605945.0 | 申請日: | 2019-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326974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4 |
| 發明(設計)人: | 生長山;余晟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勝(上海)線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G15/064 | 分類號: | H02G15/06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肖愛華 |
| 地址: | 201506 上海市金山區***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力 控制 gis 電纜 終端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該GIS電纜終端,其外面是環氧套管即環氧絕緣套管,環氧套管內部充填有環氧樹脂;環氧套管的里面,上部是金屬護套,中下部是硅橡膠應力錐;在硅橡膠應力錐的外圍,還設有圓柱狀或喇叭狀的金屬應力錐;所述金屬應力錐通過連接螺母嵌裝在環氧套管內;所述連接螺母嵌裝在環氧套管內底部;連接螺母頂端的凸頭旋插入金屬應力錐底端的凹槽中。本實用新型的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機械強度高,內部承壓能力大,可使其分散電場的能力更強,提高電纜終端電氣性能的能力更強。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高壓電纜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
背景技術
GIS電纜終端就是電力電纜與GIS設備連接用的,一般用于110kV即以上電壓等級,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不采用,因為35kV電壓等級沒有GIS設備,所以就沒有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GIS電纜終端。GIS電纜終端的結構,外面是環氧絕緣套管(簡稱環氧套管),環氧絕緣套管的里面是處理好的電纜及電纜應力錐;環氧絕緣套管的長度較大,寬度較小;環氧絕緣套管的外面走的是GIS設備內部的六氟化硫氣體,一般環氧絕緣套管內外是完全隔離的(極少部分內外是通路)。環氧絕緣套管的頂部是導電觸頭,目的是將電纜線芯導體與GIS設備母線導體在電氣上進行連通。
現有的GIS電纜終端,其環氧套管里面的電纜應力錐一般只采用一個橡膠應力錐;所述的橡膠應力錐是在電纜終端頭和接頭中,在金屬護套斷開處和線芯接續處,自金屬護套邊緣起,用絕緣包帶與導電金屬材料繞包成的一個具有過渡錐面的錐形構件。應力錐的作用是改善金屬護套末端的電場分布,降低金屬護套邊緣處的電場強度。在終端頭里,應力錐主要是將電纜外屏蔽端口處用半導電材料進行延伸,通過改變其幾何形狀的方法來改善電場強度分布極不均勻的情況,以達到提高介電強度,降低電場梯度,使電場分布均勻的目的。
現有的GIS電纜終端,由于其環氧套管里面只有一個橡膠應力錐,因此,其機械強度不足,內部承壓能力不足,其分散電場的能力有限,提高電纜終端電氣性能的能力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機械強度高,內部承壓能力大,可使其分散電場的能力更強,提高電纜終端電氣性能的能力更強的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其外面是環氧套管(即環氧絕緣套管),環氧套管內部充填有環氧樹脂;環氧套管的里面,上部是金屬護套(金屬護套里面可按用戶要求配置不同的導電觸頭連接棒),中下部是硅橡膠應力錐;在硅橡膠應力錐的外圍,還設有圓柱狀或喇叭狀的金屬應力錐;該金屬應力錐嵌裝在環氧套管內;在金屬應力錐與硅橡膠應力錐之間留有一定間隙,該間隙內充填有環氧樹脂。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應力錐通過連接螺母嵌裝在環氧套管內;所述連接螺母嵌裝在環氧套管內底部。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螺母頂端設有向上凸出的帶外螺紋的凸頭;所述金屬應力錐的底端設有對應的向內凹進的帶內螺紋的凹槽;連接螺母頂端的凸頭旋插入金屬應力錐底端的凹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應力錐為上薄下粗的圓柱狀或喇叭狀金屬應力錐。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應力錐為鋁合金材質的應力錐。
進一步地,所述金屬護套和所述硅橡膠應力錐內部是空心的;所述金屬護套呈喇叭狀;所述硅橡膠應力錐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分呈圓錐狀,下部分呈喇叭狀;上部分為絕緣硅橡膠材質,下部分為半導電硅橡膠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雙應力錐控制的GIS電纜終端,機械強度高,內部承壓能力大,可使其分散電場的能力更強,提高電纜終端電氣性能的能力更強。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優點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勝(上海)線纜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寶勝(上海)線纜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60594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