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448877.1 | 申請日: | 2019-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026678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7 |
| 發明(設計)人: | 白春;閆芳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東江環保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2C23/02 | 分類號: | B02C23/02;B09B3/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智嘉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江慧 |
| 地址: | 432900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吸塵 功能 進料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包括導料機構和兩個隔塵機構,所述導料機構具有一導料腔體;兩個所述隔塵機構沿所述導料機構長度方向內置于導料腔體,并將導料腔體依次分隔成第一腔體、第二腔體和第三腔體,每個所述隔塵機構均包括兩個隔板和與至少兩個復位件,兩個所述隔板相對一側對接,兩個所述隔板相背一側與所述導料機構內壁鉸接,所述復位件固定在所述導料機構的內壁,并使對應的兩個隔板保持相互對接;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攪碎機的進料口大多為敞開的結構,在廢棄家電與攪拌機的攪拌端接觸時,劇烈碰撞,激揚起灰塵,導致整個車間布滿灰塵,難以處理,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冰箱、電視等家電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廢舊的家電若處理不當,會危害我們的環境,并造成能源的浪費,現有的廢棄家電處理大多將部分放置如攪碎機中,對其中的金屬、塑料以及橡膠等進行回收,進行再利用處理,然而現有的攪碎機的進料口大多為敞開的結構,在廢棄家電與攪拌機的攪拌端接觸時,劇烈碰撞,激揚起灰塵,導致整個車間布滿灰塵,難以處理,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故而提出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攪碎機的進料口大多為敞開的結構,在廢棄家電與攪拌機的攪拌端接觸時,劇烈碰撞,激揚起灰塵,導致整個車間布滿灰塵,難以處理,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吸塵功能的進料裝置,包括導料機構和兩個隔塵機構,所述導料機構具有一導料腔體;兩個所述隔塵機構沿所述導料機構長度方向內置于導料腔體,并將導料腔體依次分隔成第一腔體、第二腔體和第三腔體,每個所述隔塵機構均包括兩個隔板和與至少兩個復位件,兩個所述隔板相對一側對接,兩個所述隔板相背一側與所述導料機構內壁鉸接,所述復位件固定在所述導料機構的內壁,并使對應的兩個隔板保持相互對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導料機構,安裝在需要進料的裝置的進料端,適用范圍廣,通過兩個隔塵機構將導料腔體分割成第一腔體、第二腔體以及第三腔體,例如,物料從第一腔體進入第二腔體,進入過程中,在物料重力作用下,兩個對接的隔板打開,物料進入到第二腔體,此時位于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之間的兩個隔板在對應的復位件的作用下自動對接,第二腔體內的灰塵無法跑出,同上,在重力作用下,位于第而腔體和第三腔體之間的兩個對接的隔板打開,此時,物料進入第三腔體并導入需要進料的裝置的進料端的同時,需要進料的裝置內的灰塵一部分從第三腔體跑出,被攔在第二腔體內,并隨物料繼續進入第三腔體,對于現有的攪碎機等機器,由于攪碎端靠近進料口,攪碎家電激起的灰塵四散,通過該裝置,能有在進料過程中有效的防止灰塵四散,將激起的灰塵導入需要進料的裝置內,方便集中處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框形導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圓筒形導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滑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東江環保有限公司,未經湖北東江環保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44887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