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強化型內外雙循環厭氧反應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396265.2 | 申請日: | 2019-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710932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曹振國;陳正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歌頓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互順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332 | 代理人: | 余毅勤 |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化 內外 雙循環 反應器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強化型內外雙循環厭氧反應器,包括:罐體、脫氣罐、外循環罐、射流布水器和三相分離器,脫氣罐設置在罐體的頂部,脫氣罐上設有沼氣收集管和下降管;三相分離器通過上升管與脫氣罐相連接,三相分離器的上側設置有溢流堰;射流布水器包括布水管、沼氣回流管和射流噴嘴,布水管與進水管相連接,沼氣回流管與脫氣罐相連接,布水管和沼氣回流管與射流噴嘴相連接;溢流堰通過連通管與外循環罐相連接,外循環罐通過內循環反沖管與下降管相連接,外循環罐通過外循環管與進水管相連接。本實用新型采用射流曝氣的布水方式有利于有機物和污泥的接觸,有內外循環系統,排渣系統有利于收集和排出污泥,防止存在污泥死區和堵塞射流噴嘴。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內外雙循環厭氧反應器。
背景技術
厭氧生物處理是處理有機廢水的一種重要方法,污水厭氧處理技術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在無需供養的情況下,把污水中大分子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并產生沼氣,目前應用較多的厭氧反應器有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等厭氧生物反應器。與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相比,IC具有容積負荷高、占地面積省、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等優點。
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現有厭氧反應器存在諸多弊端:穿孔、布水頭等布水方式導致的布水不均勻;單一的水力攪拌存在混合強度不足,污水不能與污泥充分混合,污泥容易沉積鈣化;下降管由于流體流速慢易造成下降管堵塞;排泥過程中存在污泥死區,造成污泥堆積。特別是對于許多鈣離子濃度高的工業廢水,厭氧污泥鈣化速度快、沉降速度快,傳統反應器無法充分攪拌和及時排泥(渣),大量鈣化泥渣在厭氧反應器底部積累,導致布水系統堵塞、管道結垢、引起反應器局部酸化,最終反應器無法正常運行。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循環系統好、沼氣利用率高、排渣效果好且防垢的強化型內外雙循環厭氧反應器。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強化型內外雙循環厭氧反應器,包括:罐體、脫氣罐、外循環罐、射流布水器和三相分離器,其中:所述脫氣罐設置在所述罐體的頂部,所述脫氣罐上設有沼氣收集管和下降管,所述下降管的下端設于所述罐體的底部;所述三相分離器固定在所述罐體內的上部,所述三相分離器通過上升管與所述脫氣罐相連接,所述三相分離器的上側設置有溢流堰;所述射流布水器包括布水管、沼氣回流管和射流噴嘴,所述布水管設置在所述罐體內的底部,所述布水管的入口端與置于所述罐體外部的進水管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沼氣回流管的上端與脫氣罐相連接,所述布水管和所述沼氣回流管均與所述射流噴嘴相連接;所述溢流堰的出水口通過連通管與所述外循環罐的上端相連接,所述外循環罐通過內循環反沖管與所述下降管相連接,所述外循環罐通過外循環管與所述進水管相連接。
優選地,所述罐體和所述外循環罐均采用碳鋼材質,進行防腐處理,所述脫氣罐、射流布水器和各個管路均采用玻璃鋼材質。
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沼氣回流管的下端設置有沼氣支管,所述射流噴嘴有多個,多個所述射流噴嘴均與所述沼氣支管相連接。
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罐體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罐體包括有罐筒和罐斗,所述罐筒呈圓柱形結構,所述罐斗呈錐形結構,所述罐斗的上端和所述罐筒的下端相連通。
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罐斗的下端開設有排渣溝,所述排渣溝上設有貫穿所述排渣溝的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上在接出所述罐體后設有排渣閥,通過所述排渣閥控制排泥。
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三相分離器包括有一級三相分離器和二級三相分離器,所述一級三相分離器和所述二級三相分離器均通過所述上升管與所述脫氣罐相連接,所述三相分離器將厭氧反應產生的沼氣收集后,通過所述上升管進入所述脫氣罐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歌頓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歌頓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39626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