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椎間融合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388019.2 | 申請日: | 2019-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12346824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靖;徐凱;文曉宇;孫陸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F2/44 | 分類號: | A61F2/44;A61F2/30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巖 |
| 地址: | 100085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融合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椎間融合器,所述椎間融合器為六面體結構;所述椎間融合器的頂面和底面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椎骨關節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狀吻合;所述椎間融合器開有中心孔,所述椎間融合器的正面與所述中心孔之間形成前壁,兩個側面分別與所述中心孔形成兩個側壁;所述前壁以及兩個側壁形成孔隙結構,所述孔隙結構包括多個通孔。通過在頂面和底面設置突起部,能夠將椎間融合器更好地固定于椎骨之間,防止椎間融合器與椎骨之間發生水平滑移,有利于提高椎間融合器固定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物醫學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椎間融合器。
背景技術
椎間融合器具有支撐、均分載荷等功能,能較好的恢復椎間隙高度和脊柱的生理曲度。
目前椎間融合器較多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然而PEEK作為椎間融合器的制作材料不具有生物活性,與上下骨性終板組織不能實現真正的融合,大多數表面被纖維組織覆蓋,容易產生微動,進而影響椎體間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即會導致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
現有椎間融合器多由實體框架結構和通孔結構組成。實體支撐多采用實體側向支撐面或側方支撐柱,這樣會大大占用融合器體積,導致融合器孔隙率過小,影響骨融合效果。現有融合器通孔結構多采用上下表面主通孔或者孔隙結構,主通孔尺寸過大會影響融合器彈性模量;現有孔隙結構多采用規則的空間正八面體結構組成,多分布于椎間融合器的上下表面或左右側面,孔隙率無法實現個性化定制。現有技術中融合器沒有設置防滑結構,易造成植入后期松動、移位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椎間融合器。
(二)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椎間融合器,所述椎間融合器為六面體結構;所述椎間融合器的頂面和底面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椎骨關節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狀吻合。
(三)有益效果
(1)通過在頂面和底面設置突起部,能夠將椎間融合器更好地固定于椎骨之間,放置椎間融合器與椎骨之間發生水平滑移,有利于提高椎間融合器固定的穩定性。
(2)在進行手術操作時,手術器械利用器械孔對椎間融合器進行操作,提高了手術的操作便利性以及椎間融合器的安裝準確性。
(3)通過設置孔隙結構,孔隙結構包括多個通孔,椎間融合器的彈性模量接近人骨彈性模量,可避免發生應力遮擋,孔隙率達到5%至90%,有利于骨長入椎間融合器、以及骨與椎間融合器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手術效果。
(4)椎間融合器采用鈦合金材料,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支撐強度。
(5)椎間融合器的孔隙結構承擔支撐作用,實現椎間融合器孔隙率的最大化,兼顧降低彈性模量和孔隙率大兩個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椎間融合器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椎間融合器的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椎間融合器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椎間融合器的正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椎間融合器的后視圖。
【符號說明】
1-中心孔;2-突起;3-通孔;4-器械孔;5-頂面;6-底面;7-正面;8-背面;9-側面;10-平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38801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