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基于雷達和RFID的遠洋漁船自動簽證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21243139.3 | 申請日: | 2019-08-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181635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24 |
| 發明(設計)人: | 韓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6K17/00 | 分類號: | G06K17/00;G06Q50/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杭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310 | 代理人: | 陳麗嫦 |
| 地址: | 316021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雷達 rfid 遠洋 漁船 自動 簽證 系統 | ||
本實用新型屬于漁船簽證系統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基于雷達和RFID的遠洋漁船自動簽證系統,包括信息收集部、信息處理部和船只射頻芯片,所述信息收集部包括立柱,所述立柱頂部安裝有箱體,箱體上安裝有閱讀器和雷達,且頂部安裝有攝像裝置,箱體的內部安裝有處理器和無線收發裝置,所述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指示燈,本實用新型設置了覆蓋范圍大的簽證結構,可以在多個位置安置信息收集部,增大信號覆蓋范圍,通過閱讀器和雷達獲取船只的簽證信息和位置信息,通過無線收發裝置與信息處理部進行通信,有效地解決了船只數量過多無法及時完成簽證的問題,提高了簽證效率,節省了大量時間。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漁船簽證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雷達和RFID的遠洋漁船自動簽證系統。
背景技術
漁船簽證系統是漁業部門對漁船進出港進行管理的重要系統,漁船進出港簽證是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海洋漁業有序發展的必要保障。目前的漁船簽證系統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靠人工登記的方式實現的漁船簽證系統,另一類是近幾年出現的采用RFID技術實現的近港(500米以內)電子簽證系統。前一類簽證系統效率低,我國很多省份均在研究和試行電子簽證系統,用以代替傳統人工登記系統。漁船簽證終端上集成了有源RFID,可與漁港執法點的港口RFID閱讀器進行無線連接,在漁船靠近碼頭時,將本船的GPS信息、AIS信息、漁船注冊等信息傳送給漁港執法點,并通過人工的方式,識別漁船的進出港行為,完成漁船的進出港簽證功能。
目前,我國沿海各省均在著力研究并實施漁船電子簽證系統,但是現在的簽證系統多將RFID閱讀器置于港口邊,其信號覆蓋范圍小,當船只過多時,會造成大量船只排隊并停靠于沿岸,導致大量的時間浪費,簽證效率低;而且船員難以得知簽證成功或者失敗的結果,會發生船只漏簽并出港的情況,非常不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雷達和RFID的遠洋漁船自動簽證系統,以解決現有的漁船電子簽證系統信號覆蓋范圍小導致簽證效率低,容易發生漏簽且出港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雷達和RFID的遠洋漁船自動簽證系統,包括信息收集部、信息處理部和船只射頻芯片,所述信息收集部包括立柱,所述立柱頂部安裝有箱體,所述箱體靠近船只射頻芯片的一側外壁上安裝有閱讀器和雷達,且箱體的頂部安裝有攝像裝置,所述箱體的內部安裝有處理器和無線收發裝置,所述箱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兩個顏色不同的指示燈,所述指示燈、攝像裝置、閱讀器、雷達和無線收發裝置均與處理器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閱讀器上安裝有信號放大裝置,所述信號放大裝置與閱讀器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箱體的外側壁上安裝有喇叭,所述喇叭位于兩個指示燈之間,且喇叭與處理器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內部安裝有儲存裝置,所述儲存裝置與處理器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箱體的頂部設有支桿,所述支桿的頂部安裝有遮雨棚。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設置了覆蓋范圍大的簽證結構,可以在多個位置安置信息收集部,增大信號覆蓋范圍,通過閱讀器和雷達獲取船只的簽證信息和位置信息,通過無線收發裝置與信息處理部進行通信,有效地解決了船只數量過多無法及時完成簽證的問題,提高了簽證效率,節省了大量時間。
(2)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安全性高的防漏簽結構,通過攝像裝置實時采集并記錄船只信息,當閱讀器讀取不到船只射頻芯片或者簽證未成功時,紅色指示燈點亮,指示船只無法出港,并可以通過喇叭遠程警示船只,減少船只漏簽且出港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箱體的內部結構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未經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124313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