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幼蝎脫皮蝎窩有效
| 申請號: | 201920786006.4 | 申請日: | 2019-05-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248031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0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振宗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振宗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勁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志敏 |
| 地址: | 072250 河北省保***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皮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幼蝎脫皮蝎窩,包括頂蓋、加濕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中間層、底板、左凹槽、中凹槽、右凹槽和窩體,通過設置在頂蓋和中間層上端設置有加濕孔,可在加濕孔內填充細沙,以維持蝎窩的濕度,蝎子通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經左凹槽、中凹槽和右凹槽進入到窩體內,窩體內裝滿過篩黃土,脫皮蝎子通過扒土進入窩體然后自己堵住進入通道、滿足了它的自然習性進行脫皮,達到獨立隱蔽不受干擾,保證蝎窩保持適合的濕度,且蝎子脫皮容易和野生脫皮環境相仿,提高了蝎子的成活率的效果,解決了蝎子脫皮時隱蔽性不夠,相互干擾殘食,無法保證蝎窩保持適合的濕度,且蝎子脫皮難,導致蝎子的成活率較低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蝎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幼蝎脫皮蝎窩。
背景技術
我國的蝎子人工養殖起源80年代,但是到現在也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很多養殖戶投資養蝎大多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除了養蝎技術難度大以外,沒有專門的養蝎設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蝎子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高,在生長過程中,會隔斷時間蛻一次皮,經過多次蛻皮才能從幼蝎成長為成年蝎,人工養蝎的過程中,幼蝎的蛻皮成活率很低,很多蝎子因蛻皮干擾死亡,無法成長為成年蝎,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而在大自然環境中野生的蝎子因空間大則不存在蛻皮干擾的問題,人工養蝎破壞了蝎子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導致了幼蝎無法正常完成蛻皮而死亡,現有技術蝎子脫皮時相互干擾嚴重、無法保證蝎窩保持適合的濕度,且蝎子脫皮難,導致蝎子的成活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現提出一種幼蝎脫皮蝎窩,解決了蝎子脫皮時隱蔽性,避免了脫皮時的干擾,保證蝎窩保持適合的濕度,且蝎子脫皮難,導致蝎子的成活率較低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幼蝎脫皮蝎窩,包括頂蓋、加濕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中間層、底板、左凹槽、中凹槽、右凹槽和窩體,所述頂蓋頂端設置有加濕孔,所述第一通孔設置于頂蓋左端后側,所述第二通孔設置于頂蓋前端左右兩側,所述頂蓋底端設置有中間層,所述底板設置于中間層底端,所述左凹槽設置于頂蓋底端左側,所述中凹槽設置于左凹槽右側,所述頂蓋底端右側設置有右凹槽,所述窩體設置于中間層頂端面。
進一步的,所述頂蓋和中間層上端均設置三個加濕孔,且加濕孔沿頂蓋和中間層上端等距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窩體共設置有3組,且窩體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頂端設置有3組窩體,且窩體沿底板頂端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頂蓋左右兩端后側均設置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中凹槽共設置有兩組,且中凹槽上下兩端對應位置均設置有第二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中間層設置兩個以上,且中間層底端面均設置有左凹槽、中凹槽和右凹槽。
進一步的,在中間層的每個加濕孔的上側設置有加濕縫隙,加濕縫隙為1mm寬度的條狀縫隙,每個加濕縫隙的首端與加濕孔聯通,末端與窩體聯通。
進一步的,所述頂蓋、中間層和底板均采用泡沫塑料材質。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振宗,未經劉振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078600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戶外標識物監測裝置的電流監測模塊
- 下一篇:一種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