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電動吸蚊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920782828.5 | 申請日: | 2019-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299178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4 |
| 發明(設計)人: | 豐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M1/06 | 分類號: | A01M1/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趙杭麗 |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 吸蚊器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吸蚊器,由電池,電池外殼,風扇,電機,電機外殼,隔網,吸管,吸頭組成。本實用新型克服現有的電動吸蚊器易造成蚊子逃逸、吸頭透明性差和人工口吸式捕蚊管吸力不穩定、衛生性差、容易碎裂等不足,改變吸頭形狀后可以在吸蚊過程中和吸蚊后避免蚊子逃逸,改變吸頭材質后便于更好觀察吸入的蚊子形態,便于鑒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動吸蚊器,既保證了穩定的電動吸力,特殊吸頭形狀又防止捕捉的蚊子從吸入口逃逸,且使用高透明PP樹脂制作吸頭,更加便于對捕捉蚊子清晰觀察,且在現場工作時吸蚊器不易碎裂,便于攜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衛生用具,涉及一種改良的電動吸蚊器工具,尤其涉及一種電動吸蚊器,在高效捕捉蚊蟲的同時能防止已捕捉的蚊蟲逃逸。
背景技術
目前的吸蚊器主要包括電動吸蚊器和人工口吸式捕蚊管。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常規監測任務中,由于吸蚊時長不同,庫蚊和伊蚊的捕捉通常采用電動吸蚊器,而按蚊的捕捉通常采用人工口吸式捕蚊管。對于基層工作人員,需要攜帶兩種捕蚊設備不甚方便。電動吸蚊器采用電池供電,利用電機產生吸力捕捉蚊子,但是市面上的電動吸蚊器吸頭口徑大,在捕蚊間隙,即電力停止后吸蚊器而還沒來及蓋上前蓋的時候被吸入的蚊子逃逸,逃逸的蚊子不僅對監測數據造成誤差,對捕蚊的工作人員的安全性也造成威脅。電動吸蚊器吸頭是普通塑料質地,透明性差,難以觀察吸頭內蚊子情況。而人工口吸式捕蚊管,利用工作人員本身用力吸氣時產生的吸力,將捕蚊管對準蚊子才能捕蚊到蚊子,雖然人工口吸式捕蚊管有防止蚊子逃逸的特殊形態吸口,但是由于吸嘴是直接入工作人員口腔,在使用的衛生性上難以保證,且吸力受工作人員肺活量差異影響大,吸力不穩定。人工口吸式捕蚊管的周身為玻璃質地,雖透明性高,透光性好,但是碰撞后容易碎裂,實際現場應用時人工口吸式捕蚊管損耗率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克服現有的電動吸蚊器易造成蚊子逃逸、吸頭透明性差和人工口吸式捕蚊管吸力不穩定、衛生性差、容易碎裂等不足,提供一種電動吸蚊器,由電池,電池外殼,風扇,電機,電機外殼,隔網,吸管,吸頭組成,電池置于在電池外殼內,風扇位于電機外殼后端,風扇通過電線連接電機,電池外殼位于電機外殼下方,并通過螺紋口連接,電機外殼的前端和吸管的后端通過螺紋口連接,隔網通過卡槽與吸管后端內的卡口相對應,用于固定隔網在吸管后端,吸管前端直接彎曲過渡至吸頭后端。
吸頭呈內凹的漏斗結構,吸頭在吸管內,吸頭前端為吸頭開口。
吸管后端直徑是7厘米,前端直徑是3厘米,與吸頭后端彎曲過渡相連,吸頭開口內徑為0.4厘米,吸頭開口至吸頭內徑截面的垂直高度為2.5厘米(即漏斗高度為2.5厘米)。
吸管和吸頭均為同一材質,采用高透明PP樹脂材料制作。
隔網卡于吸管后端,隔網直徑與吸管后端內徑相適,隔網設置了3個卡槽,吸管后端內徑處設置3個卡口,卡槽與卡口大小相適,隔網通過卡槽與卡口旋轉結合將隔網固定于吸管后端內徑處。
本實用新型在改進吸頭形態的基礎上,也改變吸頭的材質,擬采用透明聚丙烯(PP)樹脂材料。PP材料有良好的力學性能,且無毒,相對密度低,耐熱,耐化學藥,價格低廉,易加工成型,經過增透性改性,獲得了與其他透明材料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相媲美的光澤度和良好的透明性。使用透明PP樹脂作為改進吸蚊器的吸頭,不僅具有高透明度,便于觀察吸入的蚊子形態和存活情況,也改善了碰撞的脆弱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變吸頭形狀后可以在吸蚊過程中和吸蚊后避免蚊子逃逸,改變吸頭材質后便于更好觀察吸入的蚊子形態,便于鑒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動吸蚊器,既保證了穩定的電動吸力,特殊吸頭形狀又防止捕捉的蚊子從吸入口逃逸,且使用高透明PP樹脂制作吸頭,更加便于對捕捉蚊子清晰觀察,且在現場工作時吸蚊器不易碎裂,便于攜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未經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078282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