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20571801.1 | 申請日: | 2019-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186814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27 |
| 發明(設計)人: | 蔡佳豪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金全龍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50 | 分類號: | B01D53/50;B01D53/80;B01D45/14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錢衛佳 |
| 地址: | 2365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二氧化硫 廢氣 凈化 處理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包括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輸風管道和噴霧干燥塔;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噴霧干燥塔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之間通過輸風管道順次連接;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內部均安裝有若干旋風子,旋風子頂端均設有旋風子管,且相鄰的旋風子管之間固定連接有蓋板,蓋板垂直方向的頂連接有輸風管道,輸風管道另一端連接有噴霧干燥塔;干燥噴霧塔內部頂端安裝有噴頭,噴頭入口處設有堿性料漿輸送管,且堿性料漿輸送管一端固定連接有料漿泵。本實用新型低成本,能夠資源化,而且操作管理簡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領域,具體為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二氧化硫是常見的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污染主要由能源消耗引起,而經濟發展又離不開能源的支持,我國能源構成又以煤為主,而大量燃燒含硫量較高的煤是導致二氧化硫大量排放和嚴重污染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予去除而直接排入大氣將會形成酸雨,污染環境;尤其是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的國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就更大,所以必須將廢氣中的硫化物脫除。《中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從1990年起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污染較嚴重,小城鎮的大氣污染也有加重的趨勢,近年來霧霾天氣的范圍和程度均有所增強。在二氧化硫氣體的凈化處理方面,國內外已進行過大量研究。
而今國內外已有多種除塵脫硫的方法和設備,多見干式和濕式,或者轉換其他燃燒方法來除塵脫硫;在煙氣除塵脫硫系統中,大多數企業均采用布袋式除塵、電除塵和旋風除塵等技術,而布袋式除塵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布袋式除塵對煙氣的凈化確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布袋式除塵器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點:一、布袋濾料質量不過關,布袋使用壽命短;二、布袋式除塵器的二次污染嚴重,直接危害操作工人的身體健康;三、破損布袋的檢測難度大,更換和維修時要停產,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因此,大氣污染的治理急需低成本,能夠資源化,操作管理簡單的脫硫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二氧化硫廢氣的凈化處理裝置,包括多管旋風除塵器、輸風管道和噴霧干燥塔;所述多管旋風除塵器包括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且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噴霧干燥塔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之間設有輸風管道,并且通過輸風管道順次連接;
所述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內部均安裝有若干旋風子,旋風子頂端均設有旋風子管,且相鄰的旋風子管之間固定連接有蓋板,蓋板垂直方向的頂端設有出風口,出風口外部連接有輸風管道,輸風管道另一端連接有噴霧干燥塔;
所述干燥噴霧塔內部頂端安裝有噴頭,噴頭入口處設有堿性料漿輸送管,且堿性料漿輸送管一端固定連接有料漿泵;干燥噴霧塔底部與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之間設有若干引風機,并通過輸風管道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表面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且進風口和出風口外部均連接有輸風管道,且輸風管道內部設有送風機。
優選的,所述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與噴霧干燥塔之間的輸風管道內設有空氣加熱器,加快干燥粉塵。
優選的,所述干燥噴霧塔外表面安裝有熱風分配器,提高粉塵干燥效率,以及使粉塵干燥更加均勻。
優選的,所述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和干燥噴霧塔底部均安裝有鎖氣器,防止除塵過程中漏風,影響除塵效率。
優選的,所述鎖氣器底部均安裝有儲塵倉,便于及時清理過濾后的粉塵,避免造成多管旋風除塵器堵塞,影響生產效率。
優選的,所述第一多管旋風除塵器和第二多管旋風除塵器底部均設有機架,便于穩固機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金全龍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安徽金全龍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05718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