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支氣管鏡術固定床有效
| 申請號: | 201920131207.0 | 申請日: | 2019-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698137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立君;孟繁崢;張俐;李德麗;李春艷;高曼;王麗娜;喬牽;王會豐;李學青;呂美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G13/00 | 分類號: | A61G13/00;A61G13/10;A61G13/12;A61B90/14 |
| 代理公司: | 長春市四環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張冉昕 |
| 地址: | 130000***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支氣管 固定床 | ||
1.一種支氣管鏡術固定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體(1)、頭部固定裝置(2)、胸部固定裝置(3)、上肢固定裝置(4)、下肢固定裝置(5)和氣枕(6),頭部固定裝置(2)、氣枕(6)、胸部固定裝置(3)、上肢固定裝置(4)和下肢固定裝置(5)依次設置在床體(1)上;
床體(1)上設置有趟板(10)和控制裝置(11);
所述頭部固定裝置(2)包括第一弧形卡板(20)、第二弧形卡板(21)、第一固定帶(22)、第二固定帶(23)和擋板(24),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分別設置在趟板(10)上部分,第一固定帶(22)和第二固定帶(23)分別設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之間,擋板(24)設置在第一弧形卡板(20)和第二弧形卡板(21)的上端的趟板(10)上;
胸部固定裝置(3)包括第一弧形夾板(30)和第二弧形夾板(31),第一弧形夾板(30)和第二弧形夾板(31)分別設置在頭部固定裝置(2)下端的趟板(10)上;
上肢固定裝置(4)包括第一上肢固定裝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裝置(41),第一上肢固定裝置(40)和第二上肢固定裝置(41)設置在胸部固定裝置(3)下端的趟板(10)上;
下肢固定裝置(5)包括第一下肢固定裝置(50)、第二下肢固定裝置(51)和第三固定帶(52),第一下肢固定裝置(50)和第二下肢固定裝置(51)設置在上肢固定裝置(4)下端的趟板(10)上,第三固定帶(52)設置在上肢固定裝置(4)于下肢固定裝置(5)之間;
所述第一弧形卡板(20)包括第一弧形卡板主體(200)、第一滑槽(201)和第一電動推桿(202),趟板(10)上設置有第一滑槽(201),第一電動推桿(202)設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過第一滑槽(201)與第一弧形卡板主體(200)連接;
所述第一弧形卡板主體(200)上設置有數個第一壓力傳感器(2000),第一壓力傳感器(2000)與控制裝置(11)連接;
第二弧形卡板(21)與第一弧形卡板(20)結構相同;
趟板(10)上端設置有第二滑槽(240),第二電動推桿(241)設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過第二滑槽(240)與擋板(24)連接;
所述第一弧形夾板(30)包括第一弧形夾板主體(300)、第三滑槽(301)和第三電動推桿(302),趟板(10)中部開設有第三滑槽(301),第三電動推桿(302)設置在趟板(10)下端并穿過第三滑槽(301)與第一弧形夾板主體(300)連接;
第一弧形夾板主體(300)上設置有多個第二壓力傳感器(3000),第二壓力傳感器(3000)與控制裝置(11)連接;
第二弧形夾板(31)與第一弧形夾板(30)結構相同;
氣枕(6)上設置有加壓閥(60);
第一上肢固定裝置(40)包括第一卡環(400)和第一滑道(401),第一卡環(400)設置在第一滑道(401)上;
第二上肢固定裝置(41)與第一上肢固定裝置(40)結構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支氣管鏡術固定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肢固定裝置(50)包括第二卡環(500)和第二滑道(501),第二卡環(500)設置在第二滑道(501)上;
第一下肢固定裝置(50)與第二下肢固定裝置(51)結構相同;
控制裝置(11)分別與第一電動推桿(202)、第二電動推桿(241)和第三電動推桿(302)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未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0131207.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薄壁齒轂旋壓成型模具
- 下一篇:注射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