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920129437.3 | 申請日: | 2019-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457265U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01 |
| 發明(設計)人: | 姜龍;蘇志剛;景恒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天久裝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3/20 | 分類號: | E04C3/2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華烽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吳肖敏 |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梁 主鋼筋 裝配式 輕質 混凝土硬化劑 本實用新型 橫向錨固 混凝土梁 鋼筋 裝配式建筑 縱向設置 堅固性 耐用性 應用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屬于裝配式建筑技術領域,所述的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包括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所述夾心混凝土設置在外殼混凝土的內部;還包括混凝土硬化劑、橫向錨固鋼筋和縱向主鋼筋,所述混凝土硬化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上,所述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內部,所述橫向錨固鋼筋設置在縱向主鋼筋縱上;本實用新型能夠大大加固混凝土梁,提高混凝土梁的耐用性和堅固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裝配式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
背景技術
由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稱為裝配式建筑。按預制構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為砌塊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層建筑等五種類型;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機器生產那樣,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裝配起來就成了。裝配式建筑中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比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現有技術中,在裝配式建筑領域中,制造的混凝土梁為簡單的混凝土澆筑而成,結構上較為簡單,耐用性和穩定性不強;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包括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所述夾心混凝土設置在外殼混凝土的內部;還包括混凝土硬化劑、橫向錨固鋼筋和縱向主鋼筋,所述混凝土硬化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上,所述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內部,所述橫向錨固鋼筋設置在縱向主鋼筋縱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殼混凝土為纖維混凝土,外殼混凝土的結構強度比夾心混凝土的結構強度高一個等級;所述混凝土硬化劑內含有水泥基環保內墻涂料和外墻涂料,混凝土硬化劑均勻涂抹在外殼混凝土的外表面和內表面。在涂抹外殼混凝土的外表面時候,采用水泥基環保外墻涂料,在涂抹外殼混凝土的內表面時候,采用水泥基環保內墻涂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夾心混凝土的外表面和外殼混凝土的內表面之間還均勻涂抹有包括水泥基環保內墻涂料的混凝土硬化劑。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縱向主鋼筋包括第一縱向主鋼筋、第二縱向主鋼筋、第三縱向主鋼筋和第四縱向主鋼筋,所述橫向錨固鋼筋包括第一橫向錨固鋼筋和第二橫向錨固鋼筋。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的左右條邊的內部中間位置;所述第二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內部的四個拐角位置;所述第三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的底部邊的內部;所述第四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夾心混凝土的內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橫向錨固鋼筋固定纏繞在第二縱向主鋼筋上,所述第二橫向錨固鋼筋固定纏繞在第一縱向主鋼筋上。
一種包括上述所述的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的裝配式建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裝配式輕質夾心鋼筋混凝土梁結構,包括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還包括混凝土硬化劑、橫向錨固鋼筋和縱向主鋼筋,所述混凝土硬化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上,所述縱向主鋼筋縱向設置在外殼混凝土和夾心混凝土內部,所述橫向錨固鋼筋設置在縱向主鋼筋縱上,通過這種結構的設計,使得鋼筋混凝土梁的結構穩定性大大加強,極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柱的耐用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天久裝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未經河南天久裝配式建筑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2012943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