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內窺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403904.8 | 申請日: | 2019-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11016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6 |
| 發明(設計)人: | 付野;謝天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北京雙翼麒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1/00 | 分類號: | A61B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麻雪梅 |
| 地址: | 10087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內窺鏡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內窺鏡設備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檢查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外置觸控屏裝置,外置觸控屏裝置包括觸摸屏、第一信號處理單元、第一安全控制單元和第一信號收發單元;觸摸屏用于接受用戶的操作;第一信號處理單元用于將用戶對觸摸屏的操作轉換為相應的第一操作信號;第一安全控制單元用于檢測外置觸控屏裝置的工作狀態,并基于檢測結果判斷第一操作信號的安全性;第一信號收發單元用于與內窺鏡檢查裝置進行通信。該內窺鏡系統方便用戶操作,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外置形式所帶來的對于安全性與可靠性方面的隱患風險。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內窺鏡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內窺鏡系統。
背景技術
內窺鏡是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件等于一體的檢測儀器,其具有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光源照明、水氣控制等,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利用內窺鏡可以看到X射線等其它醫療設備不能顯示的病變。
目前,現有的內窺鏡系統采取的主要控制手段為機箱上實體按鍵、機箱上觸摸屏、外置鍵盤方式,置于機箱上按鍵和觸摸屏距離醫生較遠,醫生接觸起來多有不便。外置鍵盤則學習困難,鍵盤按鍵如何對應內窺鏡功能經常會讓醫生感到困惑。由于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原來的控制方式顯現出了如同早期實體按鍵手機一樣的不足,顯示內容有限,也無法實現一些復雜的控制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專利(公開號CN206896318U)公開了一種內窺鏡圖像處理裝置:其具有第二顯示器的第二設備是可以從具有第一顯示器的第一設備中取下。這樣醫生可以在遠離內窺鏡圖像處理裝置的地方通過第二設備觀看內窺鏡圖像。但是,第二設備由于平時安裝于內窺鏡圖像處理裝置上,大小會受到內窺鏡圖像處理裝置的限制。同時該專利為了提高第二設備的通配性,除了設置與第一設備之間的無線通信之外,不對第二設備作任何結構電路的改進,以使任何常規顯示設備均可與第一設備配合,因而醫生只能使用第二設備進行圖像觀看,而無法就地控制內窺鏡系統,而且該專利文獻中也未明確如何保障通信連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也沒有對第二設備的具體使用價值做出更為明確的講解。我們越來越需要在保證可靠性與安全性的基礎上實現一種新的控制手段,使用戶學習快,方便用戶操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內窺鏡系統,用以解決現有的內窺鏡系統無法實現就地操控且無法保障連接的安全性的問題,以提高內窺鏡系統的可靠性。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檢查裝置,其用于對被檢查體進行圖像攝取,還包括至少一個外置觸控屏裝置,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包括觸摸屏、第一信號處理單元、第一安全控制單元和第一信號收發單元;
所述觸摸屏用于接受用戶的操作;
所述第一信號處理單元用于將用戶對所述觸摸屏的操作轉換為相應的第一操作信號;
所述第一安全控制單元用于檢測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的工作狀態,并基于檢測結果判斷所述第一操作信號的安全性;
所述第一信號收發單元用于與所述內窺鏡檢查裝置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安全控制單元包括:
第一狀態獲取子單元,其用于獲取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的工作狀態;
第一安全檢查子單元,其用于檢查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是否存在硬件問題,和/或檢查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是否存在軟件問題,和/或檢查所述第一信號收發單元是否存在通信問題;
第一安全判斷子單元,其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安全檢查子單元的檢查結果,判斷所述第一操作信號的安全性。
其中,所述第一安全控制單元還包括第一告警子單元,所述第一告警子單元被配置為,當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存在硬件問題,或者所述外置觸控屏裝置存在軟件問題,或者所述第一信號收發單元存在通信問題時,生成提示信號提示用戶注意,和/或把故障狀態傳送至所述內窺鏡檢查裝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北京雙翼麒電子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大學;北京雙翼麒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40390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