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制備異構銅導線的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388085.4 | 申請日: | 2019-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08661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08 |
| 發明(設計)人: | 周浩;許夢凝;高波;陳雪飛;戴文宇;曹陽;李玉勝;聶金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B13/00 | 分類號: | H01B13/00;H01B13/02;B21C37/04;C21D9/52;C22F1/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張玲 |
| 地址: | 21009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制備 異構銅 導線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金屬材料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制備異構銅導線的裝置及方法。包括編扭單元:包括兩個夾持旋轉軸,用于將多個平行設置的銅/銅合金棒材編扭鉸結,實現材料初步的機械結合;旋鍛單元:設置在編扭單元兩個夾持旋轉軸之間,用于對編扭之后的棒材進行旋鍛;拉絲單元:設置在編扭、旋鍛單元后側,用于對旋鍛之后的棒材進行拉絲;熱處理單元:位于拉絲單元后端,用于對拉絲之后的棒材進行熱處理,從而獲得異構銅合金導線。本申請通過連續編扭熱旋鍛拉絲變形結合后續熱處理的方法,制得了具備不同晶粒尺度的高強高韌異構銅合金導線。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金屬材料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制備異構銅導線的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節能減排的要求不斷提高,電力科技對電線電纜等用于傳輸電能、傳遞信息和實現電磁能量轉換的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加。金屬導線是最常規的電線電纜產品用材,常規的純銅、純鋁作為導線用材能夠滿足導電性要求。但是,為實現遠程高效且穩定的電力輸送,對于導體的力學性能也有了新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材料的強度與電導率難以同時兼顧。金屬材料強度提高后缺陷密度提高,阻礙電子在材料中的遷移。并且,高密度的缺陷還會導致材料的延展性下降,對電力傳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
經對現有技術的文獻檢索發現,戴雅康等人在《Electric WireCable》電線電纜期刊,2013,6(6):1-6.上發表的“包覆焊接-拉拔法銅包鋁線冶金結合機理的探討”一文中,介紹了一種制備銅-鋁復合導線的方法,對包覆焊接后拉拔成形的銅-鋁復合材料進行熱處理,調控材料的微觀組織,改善力學性能,獲得所需力學性能的軟態銅包鋁線,該技術方法的特點如下:(1)鋁的質量較輕,使得銅-鋁復合線材更輕質,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2)銅-鋁復合線材充分發揮了鋁的低密度性能和銅的優良導電性能。但是,該技術也存在以下問題:(1)銅和鋁的彈性模量差異較大,兩種基體的界面結合較差,使得導線的導電性能有所下降;(2)鋁的化學性質較活潑,在制備過程中易發生氧化,產生的氧化層影響兩種基體界面的結合效果。
進一步檢索發現,賀飛等人在《Surface Technology》表面技術期刊,2007,36(5):78-81上發表的“銅包鋼線材及其生產工藝”一文中,介紹了一種采用電鍍法生產銅包鋼線材的工藝方法,利用電沉積原理,在銅鹽溶液中將鋼絲表面鍍上銅層,以制得銅-鋼復合線材,該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銅包鋼線的鋼芯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而銅層的導電性能較好;(2)銅層與鋼芯間的界面結合好,線材性能優異。但是,該技術也存在以下問題:(1)電鍍法生產銅包鋼線的銅鍍層較薄,性能較脆,銅層中易混有雜質而影響導電性;(2)在傳統的預鍍銅液中含有劇毒的氰化物,存在較大的生產危險性以及對環境的污染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異構銅導線的裝置及方法。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制備異構銅導線的裝置,包括
編扭單元:包括兩個夾持旋轉軸,用于將多個平行設置的銅/銅合金棒材編扭鉸結,實現材料初步的機械結合;
旋鍛單元:設置在編扭單元兩個夾持旋轉軸之間,用于對編扭之后的棒材進行旋鍛;
拉絲單元:設置在編扭、旋鍛單元后側,用于對旋鍛之后的棒材進行拉絲;
熱處理單元:位于拉絲單元后端,用于對拉絲之后的棒材進行熱處理,從而獲得異構銅合金導線。
進一步的,還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與編扭單元、旋鍛單元和拉絲單元連接,用于控制編扭、旋鍛和拉絲過程;所述編扭單元和旋鍛單元放置于控制柜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旋轉軸內部設有緊固膠圈,夾持旋轉軸通過緊固膠圈夾持多個平行設置的銅/銅合金棒材的兩端,并旋轉一端的夾持旋轉軸,實現多個平行設置的銅/銅合金棒材編扭鉸結。
進一步的,所述旋鍛單元包括鍛壓模具和旋轉機構,所述鍛壓模具裝配于相應的旋轉機構上,逐級布置不同直徑的鍛壓模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8808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LLC諧振變換器的頻率自適應控制方法及系統
- 下一篇:圖像形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