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新型的高鏡像抑制比有源CMOS多相濾波器電路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911384775.2 | 申請日: | 2019-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8277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8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陰玥;陳智通;康世安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 |
| 主分類號: | H03H11/04 | 分類號: | H03H11/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識產(chǎn)權(quán)代理事務(wù)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尹曉雪 |
| 地址: | 710072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新型 高鏡像 抑制 有源 cmos 多相 濾波器 電路 | ||
1.一種的高鏡像抑制比有源CMOS多相濾波器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I通路、Q通路、I通路差分輸入電壓端、I通路差分輸出端、Q通路差分輸入電壓端、Q通路差分輸出端、電源電壓VDD和MOS管M13、M14、M15、M16,所述I通路差分輸入電壓端包括輸入電壓端VI_IP和輸入電壓端VI_In,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P的相位和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n的相位相差180°,所述Q通路差分輸入電壓端包括輸入電壓端VQ_IP和輸入電壓端VQ_In,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P的相位和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n的相位相差180°,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P的相位和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P的相位相差90°,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N的相位和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N的相位相差90°,所述I通路包括一個低通跨導(dǎo)級和一個高通跨導(dǎo)級,分別為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和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所述Q通路一個低通跨導(dǎo)級和一個高通跨導(dǎo)級,分別包括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和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和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差分電壓輸入端均與所述I通路差分輸入電壓連接,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的低通差分電壓輸入端包括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I1、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I1,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的低通差分電壓輸入端包括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Q1、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Q1,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包括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I2、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I2,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包括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Q2、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Q2,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和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輸出端均為差分輸出端;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的低通差分輸出端包括電流正輸出端IOP_I1、電流負輸出端ION_I1,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的低通差分輸出端包括電流正輸出端IOP_Q1、電流負輸出端ION_Q1,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高通差分輸出端包括電流正輸出端IOP_I2、電流負輸出端ION_I2,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高通差分輸出端包括電流正輸出端IOP_Q2、電流負輸出端ION_Q2;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P連接所述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I1,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n連接所述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I1,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P連接所述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I2,所述輸入電壓端VI_In連接所述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I2;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和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差分電壓輸入端均與所述Q通路差分輸入電壓連接,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P連接所述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Q1,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n連接所述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Q1,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差分電壓輸入端包括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Q2、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Q2,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P連接所述差分電壓正輸入端VIP_Q2,所述輸入電壓端VQ_In連接所述差分電壓負輸入端VIN_Q2;所述MOS管M13、M14、M15、M16的源極連接所述電源電壓VDD,所述MOS管M13、M14、M15、M16的柵極與漏極均短接,所述MOS管M13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正輸出端IOP_I1和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正輸出端IOP_Q2后的結(jié)點作為所述I通路差分輸出端的電壓負輸出端VI_ON;所述MOS管M14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一低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負輸出端ION_I1和所述第二高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負輸出端ION_Q2后的結(jié)點作為所述I通路差分輸出端的電壓正輸出端VI_OP;所述MOS管M15連接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正輸出端IOP_I2和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正輸出端IOP_Q1后的結(jié)點作為所述Q通路差分輸出端的電壓正輸出端VQ_OP;所述MOS管M16連接所述第一高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負輸出端ION_I2和所述第二低通跨導(dǎo)級的所述電流負輸出端ION_Q1后的結(jié)點作為所述Q通路差分輸出端的電壓負輸出端VQ_ON;
所述低通跨導(dǎo)級包括MOS管M1、M2、M7、M8、負載電容CL1、CL2、寄生電容CP1'、CP2'、偏置電壓輸入端和低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1、M2的柵極均連接所述偏置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1、M2的漏極均連接所述低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所述MOS管M1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7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1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1'的上極板,所述負載電容CL1的下極板接地,所述寄生電容CP1'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7的柵極連接所述低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7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7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1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1'的上極板連接;所述MOS管M2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8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2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2'的上極板,所述負載電容CL2的下極板接地,所述寄生電容CP2'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8的柵極連接所述低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8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8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2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2'的上極板連接;所述MOS管M1的漏極連接所述低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的差分電流正輸出端并輸出電流IL;所述MOS管M2的漏極連接所述低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的差分電流負輸出端并輸出電流-IL;
所述高通跨導(dǎo)極包括MOS管M3、M4、M5、M6、M9、M10、M11、M12、負載電容CL3、CL4、寄生電容CP3'、CP4'、CP5'、CP6'、偏置電壓輸入端和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3、M4、M5、M6的柵極均連接所述偏置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3、M4、M5、M6的漏極均連接所述高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所述MOS管M3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9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3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3'的上極板,所述負載電容CL3的下極板接地,所述寄生電容CP3'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9的柵極連接所述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9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9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3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3'的上極板連接;所述MOS管M4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10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4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4'的上極板,所述負載電容CL4的下極板接地,所述寄生電容CP4'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10的柵極連接所述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10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10的漏極、所述負載電容CL4的上極板和所述寄生電容CP4'的上極板連接;所述MOS管M5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11的漏極和所述寄生電容CP5'的上極板,所述寄生電容CP5'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11的柵極連接所述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11的漏極連接所述寄生電容CP5'的上極板,所述MOS管M11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6的源極同時連接所述MOS管M12的漏極和所述寄生電容CP6'的上極板,所述寄生電容CP6'的下極板接地,所述MOS管M12的柵極連接所述高通差分電壓輸入端,所述MOS管M12的漏極連接所述寄生電容CP6'的上極板,所述MOS管M12的源極接地;所述MOS管M3和MOS管M5的漏極連接所述高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的差分電流負輸出端并輸出電流-IH;所述MOS管M4和MOS管M6的漏極連接所述高通跨導(dǎo)級差分電流輸出端的差分電流正輸出端并輸出電流IH。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未經(jīng)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84775.2/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