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甘草皂苷的耦合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364785.X | 申請日: | 2019-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128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7 |
| 發明(設計)人: | 孫曄;丁琳琳;向梅;張微;汪敏;蔣夫花;吳澤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常州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6/484 | 分類號: | A61K36/484;B01D11/02;B01D19/02;A61K12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王昊 |
| 地址: | 21303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甘草 皂苷 耦合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甘草皂苷的耦合制備方法,本發明包括如下步驟:(1)將甘草藥材置于藥包中,并將藥包置于泡沫分離塔的底部且氣體分布器的上方;(2)將溶劑注入分離塔,所述溶劑為水,壓縮空氣由底部的氣體分布器引入并分散成氣泡,此時藥物的浸提和泡沫分離過程同時進行;(3)將分離塔頂部的泡沫引入消泡器,經消泡得甘草皂苷的高濃液體。本發明將中藥浸提過程與泡沫分離過程相耦合,達到簡化操作工藝,減少能耗,提高有效成分提取效率的效果,在簡化操作、節能環保、節約成本上有重要貢獻。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制備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甘草皂苷的耦合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泡沫分離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分離技術。泡沫分離依據表面吸附原理,以氣泡作為載體,在富集水溶液中低濃度表面活性物質方面呈現出明顯優勢。由于其溫和的操作條件有利于保持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泡沫分離已被用于制藥工程領域來獲取中藥有效成分。
近些年,關于利用泡沫分離技術從中藥提取液中分離皂苷類化合物的研究已有文獻報道。這些研究都是在分離之前,先將中藥進行一到兩次浸提,從而使皂苷類物質獲得最大程度地釋放,繼而將提取液作為原料液進行泡沫分離。但是此方法采用先提取后分離的工藝,獲得的總皂苷回收率仍較低,且工藝繁瑣。因此,為了獲得高收率的有效成分、簡化操作工藝,將中藥浸提過程與泡沫分離過程相耦合實現皂苷的提取富集,是實現上述目的的可行思路。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了傳統制備工藝步驟多,能耗大,提取效率低等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甘草皂苷的耦合制備方法,將中藥浸提過程與泡沫分離過程相耦合,達到簡化操作工藝,減少能耗,提高有效成分提取效率的效果,在簡化操作、節能環保、節約成本上有重要貢獻。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甘草皂苷的耦合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
(1)將甘草藥材置于藥包中,并將藥包置于泡沫分離塔的底部且氣體分布器的上方;(2)將溶劑注入分離塔,所述溶劑為水,壓縮空氣由底部的氣體分布器引入并分散成氣泡,此時藥物的浸提和泡沫分離過程同時進行;(3)將分離塔頂部的泡沫引入消泡器,經消泡得甘草皂苷的高濃液體:隨著泡沫的上升,泡沫間隙的液體會由于泡沫排液重新回流至分離塔中的主體液中,泡沫自塔頂流出,收集于消泡器中,經消泡得甘草皂苷的高濃液體。
進一步地,所述溶劑的體積為0.1-3L,藥材量為1-50g。
更進一步地,所述溶劑的體積為0.1-1L,藥材量為1-20g。
進一步地,所述浸提和泡沫分離的溫度為50-100℃,壓縮空氣的體積流量為0.05-6L/min。
進一步地,所述甘草藥材為甘草中藥飲片或其粉末。
進一步地,所述藥包的材質為尼龍濾布或紗布。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a)本發明充分利用皂苷的天然特性,只需低成本設備即可實現該方法,使甘草皂苷的制備成本大幅降低,且更加環保安全。
b)節約能耗:能耗最大的操作單元為濃縮單元,而本案提取和富集同時在泡沫分離塔中進行,得到高濃度的總皂苷提取液,從而大幅減少了濃縮量,極大地降低了能耗。
c)濃度差是藥材提取的推動力,本案在提取過程中不斷將有效成分分離出提取體系,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不斷溶出,提高提取效率。
d)本發明采用水作為溶劑,擯除傳統的乙醇等有機溶劑的浸提和分離,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環境保護的角度都非常有益。
e)本發明采用提取和富集同步進行的方法,反應步驟少,操作簡單,且甘草皂苷的回收率較高,約為傳統分步提取富集方法的5倍。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常州工學院,未經常州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6478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環氧樹脂導熱粘接片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輔助對焦的方法及電子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