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斑鱾人工繁育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332496.1 | 申請日: | 2019-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9792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2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柳敏海 |
| 主分類號: | A01K61/10 | 分類號: | A01K6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1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人工 繁育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斑鱾人工繁育方法,屬于農業海水養殖領域。具體步驟包括:1、親魚培育;2、促熟、催產與孵化;3、仔稚幼魚培育。本發明提供規?;斯し庇母麟A段的參數,一種可以應用于規模化生產的斑鱾人工育苗方法,推廣應用性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斑鱾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斑鱾(Girella punctata Gray)屬鱸形目(Perciformes),鱾科(Girellidae),鱾屬(Girella),為近海暖水性魚類,棲息于沿岸礁石間。斑鱾屬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海藻和小型甲殼動物。斑鱾主要來自海捕,人工養殖較少,由于其肉質細嫩而深受消費者青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目前,斑鱾人工繁殖研究的很少,其養殖的苗種均為海捕。有關斑鱾研究的資料較少,僅見鱾屬的形態比較與分類、斑鱾種群和地理變異、網箱養殖試驗。
王興春在《斑鱾胚胎發育初步觀察》一文中比較詳細簡紹了受精卵獲得與孵化、胚胎發育等。
A.親魚來源:從福建省寧德市三沙灣網箱養殖的斑鱾中挑選自然成熟度好、
體表無外傷且活力強的個體作為實驗親魚。
B.受精卵獲得與孵化:親魚經胸鰭基部注射LHRH-A3進行催產,雌魚劑量為6.0μg/kg,雄魚減半,于33h后自然產卵。受精卵放于室內1m3圓形水泥池中微充氣孵化。產卵和孵化均在室溫下進行,水溫23±0.5℃、鹽度33.8。
C.胚胎發育觀察:用奧特OPTEL DV200顯微拍照,并用OPTPro2008數碼顯微圖像處理系統進行測量,詳細記錄胚胎在每個發育期的主要形態特征和發育時序。斑鱾受精卵在水溫23±0.5℃、鹽度33.8的海水中培育,歷時28h 20min,有超過50%的仔魚孵出,完成整個胚胎發育過程。
但上文中的內容不涉及親魚培育、仔稚幼魚培育和苗種生產管理等。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不足,本發明所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研究適用于規?;斯し庇母麟A段的參數,提出一種產業化斑鱾人工繁育的方法。
本發明提供的斑鱾人工繁育方法,有如下步驟:
A.親魚培育
挑選體表無外傷且活力強的3~4齡野生或網箱養殖個體作為親魚。
親魚培育池以圓形為宜,面積20~50m2,池深1.0~1.5m,池底向中央排水口有2%~5%的坡度。
親魚11月份剛入池水溫15~16℃,采取12月份水溫18℃、1月份水溫20℃,2月份以后親魚強化培育,維持水溫22℃至催產。
野生親魚剛入池采用活餌沙蠶;網箱養殖親魚采用配合飼料。強化培育階段,餌料以魚肉、蟶肉、沙蠶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鮮活餌料為主,日投餌量為體重的1%~3%,并在餌料中添加1%~2%的魚用多維和1%~2%的藻粉。
強化培育鹽度25~30,光照強度為200~500lux,溶氧不低于5mg/L。培育密度2~3kg/m3。每日換水2次,日換水量為100%~200%或使用流水,換水溫度差<0.5℃,鹽度差<2。池內放置直徑160cm、長30~50cmPVC管道,作為遮蔽物,供親魚躲避。
B.促熟、催產與孵化
2~4月份采用胸腔注射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促熟,按體重1~2μg/kg注射。輕壓魚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的雄魚,單獨分池培育。5~6月待雌魚腹部膨大,采用胸腔注射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3),雌魚按體重2~3μg/kg注射,雄魚劑量減半。催產后的親魚放入產卵池,自然產卵、排精。
自然受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柳敏海,未經柳敏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3249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