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其中間體、電子器件、電子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330161.6 | 申請日: | 2019-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042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10 |
| 發明(設計)人: | 陳志偉;王金平;薛震;趙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萊特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413/14 | 分類號: | C07D413/14;C07D471/04;C07F5/02;C07F7/10;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華博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53 | 代理人: | 苗源 |
| 地址: | 710065 陜西省西安市***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有機 電致發光 材料 及其 中間體 電子器件 電子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其中間體和應用。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分子內增加芳基和?苯并惡唑基團,提高了電子遷移率和躍遷速率,將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應用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功能層時,能夠改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其中間體、電子器件、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為OLED其原理是在陰陽兩極施加電場時,陽極側的空穴和陰極側的電子會向發光層移動,在發光層結合形成激子,激子處于激發態向外釋放能量,從激發態釋放能量變為基態釋放能量的過程對外發光。自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報道有機分子電致發光和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報道聚合物電致發光以來,世界各國紛紛開展研究與開發。該類材料具有結構簡單、成品率高、成本低、主動發光、響應速度快、分率高等優點,且具有驅動電壓低、全固態、非真空、抗蕩、耐低溫(-40℃)等性能,被認為是未來最有可能替代液晶顯示器的一種新技術,引起極大關注。
為了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亮度、效率和壽命,通常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使用多層結構,這些多層結構可以包括如下膜層中的一種或多種:空穴注入層(holeinjection layer,HIL)、空穴傳輸層(hole transport layer,HTL)、電子阻擋層(electron-blocking layer,EBL)、有機電致發光層(emitting layer,EML)、空穴阻擋層(hole-blocking layer,HBL)、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和電子注入層(electron injection layer,EIL)等。這些膜層能夠提高載流子(空穴和電子)在各層界面間的注入效率、平衡載流子在各層之間傳輸的能力,從而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亮度和效率。
高效的商業化有機發光二極管應用含有有機金屬銥配合物的磷光體,因為它們可以將單線態和三線態激子均捕獲,從而實現100%的內量子效率。然而,由于過渡金屬配合物的激發態激子壽命相對過長,而且容易發生發光材料的濃度淬滅效應,導致不必要的三線態-三線態(T1-T1)在器件實際工作中淬滅,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常將三線態發光物摻雜到有機主體材料中。近年來,高效的磷光器件很少,主要原因是缺乏同時具有較好的載流子傳輸性能和較高的三線態能級的主體材料。
中國發明專利CN201580056636.0公開了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和包含所述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該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含有過渡金屬銥,雖然能夠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壽命,但是有必要繼續研發新型的材料,以進一步提高電子器件的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于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OLED)的光電材料及其中間體,及其在電子器件中的應用,使其具有優良的光電性能、熱穩定良好、高發光效率、低驅動電壓的優點,同時提供一種包含所述電子器件的電子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所述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結構式如化學式Ⅰ表示:
其中,Ar選自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數為6-30的亞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數為1-30的亞雜芳基;
各R1、R2、R3和R4分別獨立地選自氫、氘、鹵素基團、氰基、碳原子數為1-12的鹵代烷基、碳原子數為1-12的烷基、碳原子數為3-12的環烷基、碳原子數為1-12的烷氧基、碳原子數為1-12的烷硫基、碳原子數為3-12的烷基硅烷基、碳原子數為6-18的芳基、碳原子數為3-18的雜芳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萊特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陜西萊特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3016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