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外殼及應用該外殼的無線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309622.1 | 申請日: | 2019-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228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18 |
| 發明(設計)人: | 郭芳銚;姜哲揚;陳文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5K5/02 | 分類號: | H05K5/02;H01Q1/22;H01Q1/52;H01Q2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陳小雯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外殼 應用 無線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外殼及應用該外殼的無線裝置,其中該無線裝置包含一外殼及一陣列天線;該外殼配置一低反射結構;該陣列天線,設置于該外殼內,以及該低反射結構位于該陣列天線經波束掃描后的輻射范圍內;其中,該低反射結構包含周期性排列的多個槽孔;通過本發明的無線裝置的外殼的低反射結構設計,可有效降低無線裝置因外殼造成的反射損耗,進而增強陣列天線的輻射效率與降低功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殼及應用該外殼的無線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該外殼的毫米波天線。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訊資訊服務量的急遽成長,人們對通訊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下一世代(即第五代行動通訊,簡稱5G)的無線通信技術應滿足高速率、高容量與高品質等運作需求。然而頻寬要增加并不是很容易,因為目前常用的頻譜已經非常壅擠,很難再找到尚未使用的大頻帶來滿足所需要傳輸速率的要求。因此必須往更高頻的(6GHz)頻帶去選擇。為達到為來對5G的要求與展望,目前世界各研究組織與通訊研發大廠都將原有使用的無線微波(microwave)波段(即厘米波段,如2GHz與5GHz等頻段)轉移至較高頻段(6GHz)的毫米波段。在此類頻段中,由于無過度開發,單一系統頻寬可較為寬闊(例如可達500MHz至2GHz),以有效提升數據傳輸容量與系統效能。另一優點為毫米波頻段的波長小,前端元件易微型化。
在毫米波通訊應用上,外殼或裝置外殼是一大挑戰。這是由于毫米波波長與外殼厚度接近,易受外殼厚度與材料影響,產生反彈,造成能量衰減、旁波瓣生成與電磁干擾等問題。圖1A~圖1B是電磁波于陣列天線2與外殼1間作用示意圖,其中,圖1A為電磁波正向入射外殼1的示意圖,圖1B為電磁波斜向入射外殼1的示意圖;當電磁波正向輻射與斜向入射外殼時,都會因為有外殼(絕緣介質)產生反射現象。主因為電磁波在穿透不同介質間時,在界面間可能產生阻抗不匹配,造成部分透射及部分反射的現象。此現象會使輻射能量受到損耗,另外反射信號還可能在移動裝置內竄流,產生電磁相容的問題,造成別的電子器件無法正常工作。因此,為了減少因為外殼屏蔽造成輻射功率或能量的浪費,外殼的妥善設計是一重要課題,尤其應用毫米波頻段以上。
絕緣材質的外殼在低頻(sub-6GHz)中,由于厚度與波長相差甚遠,所以過去在外殼屏蔽電磁波的問題較不明顯;但來到毫米波頻段(28~39GHz)時,電磁波最大可被外殼屏蔽5dB以上,能量損耗將十分顯著。因此,本發明提出的改善方式,分別針對一般絕緣材料、玻璃、金屬三種不同屬性的介質材料的外殼,減少電磁波于界面反射而產生的能量損耗,進而增加輻射效率與降低功耗。
以下介紹本發明的基礎理論。圖2是電磁波于三介質材料中傳遞的示意圖。圖2描述電磁波入射三介質材料的情形,其中包含二界面,分別為介于第一介質材料到第二介質材料之間,及第二介質材料到第三介質材料之間;第一介質材料的本質阻抗為η1,第二介質材料的本質阻抗η2,第三介質材料的本質阻抗為η3;d為第二介質材料的厚度(即為本發明中外殼的厚度);從第一介質材料到第二介質材料界面的輸入阻抗Z2(0)可表示為
如要在界面無反射,即η1=Z2(0),又η1=η3=Z2(0),故只要
sinβ2d=0 (2)即成立。因此,
其中λg為電磁波于第二介質材料中的波長,λg可表示為
其中,εr為介質的介電常數,c為光速,f為電磁波的頻率,因此,若能有效控制第二介質材料的厚度,則第二介質材料的效應(例如阻抗不匹配)可忽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未經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30962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提高稀土永磁體磁性能的方法
- 下一篇:遮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