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控制電路在審
申請號: | 201911180716.3 | 申請日: | 2019-11-27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6528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發明(設計)人: | 孫立民;魏曉華;高爽;范恩明;王田;劉司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2J9/04 | 分類號: | H02J9/04;H02J9/06;H02J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品慧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62 | 代理人: | 黃岳巍 |
地址: | 063035 ***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控制電路 | ||
本申請涉及一種控制電路,應用于列車。所述方法包括:供電線路、接觸器、繼電器和開關模塊,所述供電線路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接觸器的輸入端、繼電器的輸入端和開關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接觸器的輸出端、繼電器的輸出端和開關模塊的輸出端均連接負載,其中,所述繼電器用于識別列車的受電位置。通過設計一個鐵路客車臨車供電防誤操作的控制電路,進而達到杜絕臨車供電時的誤操作,進而提高鐵路乘客乘坐的安全性、實用性以及工作人員操作的便利性,并杜絕由于人為的誤操作所以引起的安全事故。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防誤操作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隨著鐵路車輛高速的發展,人們對乘坐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列車行車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臨車供電系統作為列車供電的備份,它的安全性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提高臨車供電的實用性也應該順應發展趨勢,優化結構與時俱進。
現有鐵路客車所采用的臨車供電控制技術主要是在臨車發電機組啟動并通過旋鈕開關選擇給臨車供電后受電車通過旋鈕開關選擇臨車供電,從而達到受電車整車的一種供電方式。受電鐵路客車通過接觸器互鎖的控制方式防止因其他原因導致其余的供電方式給整車供電,現有鐵路客車臨車供電控制原理見圖1。
現有鐵路客車臨車供電控制系統選擇受電方式單一,不能選擇由哪路、哪端的連接器受電。其次,現有鐵路客車沒有一個有效地控制邏輯實現避免鐵路客車的其中一端同時發生供電和受電的情況。最后,以現有技術方案,實現臨車供電的安全,必須要相鄰兩車的操作人員實時溝通并實施正確操作,否則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鐵路乘客乘坐的安全性、實用性和工作人員的便利性的控制電路。
一種控制電路,應用于列車,所述電路包括:
供電線路、接觸器、繼電器和開關模塊,所述供電線路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接觸器的輸入端、繼電器的輸入端和開關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接觸器的輸出端、繼電器的輸出端和開關模塊的輸出端均連接負載,其中,所述繼電器用于識別列車的受電位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包括:
集中供電線路、接觸器、繼電器和第一開關單元,所述集中供電線路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接觸器的輸入端、繼電器的輸入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接觸器的輸出端、繼電器的輸出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出端均連接負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包括:
集中供電I路、第一接觸器、第一繼電器和第一開關單元,所述集中供電I路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接觸器的輸入端、第一繼電器的輸入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接觸器的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輸出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出端均連接負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集中供電I路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開關單元的試驗I路端和自動端,所述第一開關單元的試驗I路端和自動端還通過第二繼電器連接,所述第二繼電器還與依次串聯的至少兩個第二接觸器的一端連接,所述依次串聯的至少兩個第二接觸器另一端連接負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包括:
集中供電II路、第三接觸器、第三繼電器和第一開關單元,所述集中供電II路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三接觸器的輸入端、第三繼電器的輸入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三接觸器的輸出端、第三繼電器的輸出端和第一開關單元的輸出端均連接負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集中供電II路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開關單元的試驗II路端和自動端,所述第一開關單元的試驗II路端和自動端還通過第四繼電器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還與依次串聯的至少兩個第四接觸器的一端連接,所述依次串聯的至少兩個第四接觸器另一端連接負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未經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8071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