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結構以及修補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173823.3 | 申請日: | 2019-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4891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03 |
| 發明(設計)人: | 苑玲;萬君;談天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伽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73/02 | 分類號: | B29C73/02;B29C73/26;B29C73/24;B29C70/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劉粉寶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碳纖維 殼體 表面 貫穿 孔隙 裂紋 修補 結構 以及 工藝 | ||
1.一種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修補結構包括:待修補的碳纖維、待修補的孔隙、真空袋、吸膠棉、遮蔽膠帶、樹脂或結構膠、真空泵、真空泵氣管、遮蔽膠帶圍城的區域;密封膠條;
待修補的碳纖維上的待修補的孔隙兩面上分別設置有:遮蔽膠帶圍城的區域和真空袋;
真空袋的邊沿采用密封膠條緊貼待修補的碳纖維的表面;
遮蔽膠帶圍城的區域為采用遮蔽膠帶圍繞待修補的孔隙圍成的區域;
遮蔽膠帶圍城的區域內填充有樹脂或結構膠;
真空袋采用真空泵氣管連接在真空泵上;
真空袋和待修補的碳纖維之間還設置有吸膠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樹脂或結構膠為中溫或高溫固化型的樹脂或結構膠,其中中溫固化型樹脂或結構膠指固化溫度在80-130℃之間的樹脂或結構膠,高溫固化型樹脂或結構膠指固化溫度在130-370℃之間的樹脂或結構膠。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修補的孔隙的最寬處不大于2mm,所述吸膠棉的厚度范圍為:1-3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膠帶圍城的區域的邊緣到待修補的孔隙的中心的距離范圍為:30-50mm。
5.一種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修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使用遮蔽膠帶對修補區域周圍的表面進行遮蔽,以防止周圍表面被污染;
步驟2:使用脫漆劑清除修補區域的漆面,使用砂紙對修補區域內外表面進行打磨粗化,以增強表面對樹脂或結構膠的吸附能力;
步驟3:按照一定的比例調配樹脂或結構膠;
步驟4:將調配好的樹脂或結構膠涂在修補區域的內表面,在外表面鋪一層吸膠棉,吸膠棉上鋪設真空袋,用密封膠條將真空袋和碳纖維殼體貼緊,在修補區域的外表面安裝氣嘴;
步驟5:連接真空泵,對被修補處抽真空,觀察到吸膠棉上有樹脂后停止抽氣,拆除外表面的真空袋和吸膠棉,清理內外表面的樹脂,并使用遮蔽膠帶遮蔽修補區域;
步驟6:將殼體放入烘箱中烘烤,使樹脂完全固化,取出后打磨掉內外表面多余的樹脂,對修補區域重新進行涂裝,得到最終產品。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修補區域根據待修補孔隙、裂紋的大小決定,對于肉眼可見的孔隙、裂紋,所述修補區域為以孔隙、裂紋為中心,邊緣到孔隙、裂紋邊緣距離30-50mm的區域,對于肉眼不可見,但是在氣密測試中確實發現漏氣的孔隙、裂紋,所述修補區域為以漏氣區域為中心,邊緣到中心距離30-50mm。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修補區域內表面邊緣處需貼數層遮蔽膠帶,使邊緣高于修補區域內表面,便于填入樹脂或結構膠。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樹脂或結構膠,根據待修補的裂紋、孔隙的大小,需加入不同的填料;若孔隙直徑不大于1mm或裂紋的寬度不大于1mm,則在所述樹脂、結構膠中摻入碳粉,若孔隙的直徑大于1mm且不大于2mm或裂紋的寬度大于1mm且不大于2mm,則在所述樹脂、結構膠中摻入碎纖維,若孔隙的直徑大于2mm或裂紋的寬度大于2mm,則不推薦用上述修補工藝進行修補。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粉的摻量取決于調配樹脂或結構膠的量,所述碳粉的摻量應使樹脂或結構膠調勻后呈黑色,且質量不超過調配樹脂或結構膠質量的5%。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碳纖維殼體表面貫穿型孔隙和裂紋的修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碎纖維的長度控制在不超過3mm,摻量取決于調配樹脂或結構膠的量,所述碎纖維的摻量應使樹脂或結構膠調勻后呈黑色,且質量不超過調配樹脂或結構膠質量的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伽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伽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73823.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