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155501.6 | 申請日: | 2019-1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2572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5 |
| 發明(設計)人: | 陳仁會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中菌菌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8/00 | 分類號: | A01G18/00;A01B79/02;A01G18/2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44000 江西省***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羊 種植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選擇背風向陽的地塊,經土壤改良后起壟備用;種植羊肚菌,壟面覆蓋黑色薄膜,薄膜下部間隔式設置凸起以避免菌絲缺氧,薄膜表面對應間隔式設置壓塊以保證薄膜覆蓋狀態;種植羊肚菌8~12天,開始產生分生孢子,投放外援營養袋,在種植羊肚菌60~70天后撤出外援營養袋以進行營養斷流刺激,同時進行水分刺激、光線刺激和通風刺激;待子實體出土7~10天后進行采摘。本發明首先采用土地閑置再次耕作的原理,采用人為干預對土壤要分進行相對應的控制調整以適應羊肚菌的種植,同時結合后期營養斷流刺激、水分刺激、光線刺激和通風刺激,大幅提升了羊肚菌的成活率和羊肚菌品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菌種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羊肚菌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品種,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現代醫學表明,羊肚菌有“四抗”、“兩降”和“一調節”的藥用功效,具有抗射線、抗腫瘤、抗氧化、抗疲勞作用,降血壓、降血脂功能和調節免疫力的功效,因此,羊肚菌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珍稀食用藥菌,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進行了許多探索,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在我國有一定的進展和突破,但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羊肚菌的人工種植問題,因此開發一種能解決上述技術難題的羊肚菌種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羊肚菌的種植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所述的羊肚菌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背風向陽的地塊,經土壤改良后起壟備用;
2)種植羊肚菌,壟面覆蓋黑色薄膜,薄膜下部間隔式設置凸起以避免菌絲缺氧,薄膜表面對應間隔式設置壓塊以保證薄膜覆蓋狀態;
3)種植羊肚菌8~12天,開始產生分生孢子,投放外援營養袋,在種植羊肚菌60~70天后撤出外援營養袋以進行營養斷流刺激,同時進行水分刺激、光線刺激和通風刺激;
4)待子實體出土7~10天后進行采摘。
本發明首先采用土地閑置再次耕作的原理,采用人為干預對土壤要分進行相對應的控制調整以適應羊肚菌的種植,同時結合后期營養斷流刺激、水分刺激、光線刺激和通風刺激,大幅提升了羊肚菌的成活率和羊肚菌品質,滿足人們都生活品質的追求,提升羊肚菌的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對本發明加以限制,基于本發明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換或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明所述的羊肚菌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背風向陽的地塊,經土壤改良后起壟備用;
2)種植羊肚菌,壟面覆蓋黑色薄膜,薄膜下部間隔式設置凸起以避免菌絲缺氧,薄膜表面對應間隔式設置壓塊以保證薄膜覆蓋狀態;
3)種植羊肚菌8~12天,開始產生分生孢子,投放外援營養袋,在種植羊肚菌60~70天后撤出外援營養袋以進行營養斷流刺激,同時進行水分刺激、光線刺激和通風刺激;
4)待子實體出土7~10天后進行采摘。
所述的土壤改良是將地塊深耕暴曬20~30天,然后撒播草科植物,待草科植物長至10~50cm時全部割除和拔除草科植物根部并埋置于土壤中3~6個月。
所述的深耕的深度為60~80cm。
所述的暴曬是在自然陽光下進行暴曬。
所述的暴曬的土壤溫度控制在30~50℃,土壤濕度控制在20~30%。
所述的草科植物為牛筋草、狗尾巴草、蛇莓、喇叭花、茅草、車前草、龍葵、白芷、藿香、蒲公英和馬齒莧中的一種或幾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中菌菌業有限公司,未經江西中菌菌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5550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塑料制品回收裝置
- 下一篇:一種橄欖油乳膠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