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緊鄰地下結構的樁基成孔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148801.1 | 申請日: | 2019-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4780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28 |
| 發明(設計)人: | 盧建文;王朝龍;蔡慶軍;劉勇;袁光輝;李天隆;李宗陽;鐘恩;區建峰;胡帥;呂家杰;鄺楚釗;常亮;王智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7/00 | 分類號: | E21B7/00;E21B7/20;E02D3/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季辰玲 |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國***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緊鄰 地下 結構 樁基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緊鄰地下結構的樁基成孔方法,包括對樁孔附近土體進行注漿固結;采用全套筒鉆機配合旋挖鉆機進行樁基的第一次鉆孔,鉆孔至距已知既有結構頂部標高一段距離處,停止鉆孔,將鋼套筒沉至所述第一次鉆孔的孔深處;改用挖孔方式于第一次鉆孔的孔深處向下進行挖孔,挖孔至已知既有結構底部標高以下一段距離處,停止人工挖孔,將所述鋼套筒沉至所述挖孔的孔深處;采用所述全套筒鉆機配合所述旋挖鉆機對所述挖孔的孔深處以下的剩余樁基進行第二次鉆孔,第二次鉆孔至孔底設計標高,將所述鋼套筒繼續沉至所述孔底設計標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緊鄰地下結構的樁基成孔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地下隧道交通越來越發達以及城市建筑大量開發地下空間,逐漸出現新建、擴建建筑的樁基緊鄰既有地下建構筑物,個別灌注樁與地下建構物凈距僅有20~30cm。目前建筑施工過程常見的灌注樁成孔方式主要為機械成孔與人工開挖兩種。
其中人工挖孔可明確對孔內障礙物等進行探明,但成孔效率低,在具有不穩定土層或者地下水豐富的復雜地質條件下難以保證作業者孔內作業安全性,安全風險高。
機械成孔施工效率高,與人工成孔方式相比較為安全,但無法直接探明地下障礙物與保證樁孔附近建構筑物安全。
在地質復雜、既有地下結構竣工圖準確性無法保證的等不利情況下,緊鄰地下建構筑物的樁基施工是工程建設單位一個難以挑戰的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緊鄰地下結構的樁基成孔方法,樁基成孔過程更加安全、快速高效,并保護臨近建構筑物安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緊鄰地下結構的樁基成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對樁孔附近土體進行注漿固結;
采用全套筒鉆機配合旋挖鉆機進行樁基的第一次鉆孔,鉆孔至距已知既有結構頂部標高一段距離處,停止鉆孔,將鋼套筒沉至所述第一次鉆孔的孔深處;
改用挖孔方式于第一次鉆孔的孔深處向下進行挖孔,挖孔至已知既有結構底部標高以下一段距離處,停止人工挖孔,將所述鋼套筒沉至所述挖孔的孔深處;
采用所述全套筒鉆機配合所述旋挖鉆機對所述挖孔的孔深處以下的剩余樁基進行第二次鉆孔,第二次鉆孔至孔底設計標高,將所述鋼套筒繼續沉至所述孔底設計標高。
所述全套筒鉆機為全套筒全回轉鉆機。所述第一次鉆孔鉆至已知既有結構頂部標高以上50cm~100cm位置處。
所述挖孔的步驟中還包括:當挖孔進行至已知既有結構頂部標高時,判斷樁孔位置是否與已知既有結構相碰撞,對于有碰撞的情況對樁孔位置進行調整,調整至無碰撞,在調整后的樁孔位置進行后續挖孔。
所述挖孔步驟中挖孔至已知既有結構底部標高以下2m位置處。
所述挖孔步驟中,采用逐段挖孔,并隨挖孔深度逐節下沉所述套筒。
所述挖孔步驟中,人工先挖孔挖進0.5m~1.0m,然后用全套筒鉆機壓入套筒,再人工挖孔挖進0.5m~1.0m,再用所述全套筒鉆機壓入套筒,以此循環,直至完成所述挖孔。
在所述對樁孔附近土體進行注漿固結的步驟中,采用旋噴方式的地基復合注漿對人工挖孔深度范圍進行固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結合了機械成孔速度快與人工成孔保護性強的優點,機械成孔不僅施工進度快,減少人工挖孔施工,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降低人工開挖施工安全風險。利用鋼套筒作為護壁、注漿土體加固等措施極大地提高人工挖孔在地下水豐富、土層復雜的地質條件下的安全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488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