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類別激活映射技術的空域安全態勢評估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148779.0 | 申請日: | 2019-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915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3 |
| 發明(設計)人: | 杜文博;曹先彬;郭通;張晉通;李宇萌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9/62 | 分類號: | G06K9/62;G06N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創新實專利事務所 11121 | 代理人: | 冀學軍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類別 激活 映射 技術 空域 安全 態勢 評估 方法 | ||
1.一種基于類別激活映射技術的空域安全態勢評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針對某無人機,收集歷史機載圖片構建數據集;
步驟二、對收集到的機載圖片進行人工標簽處理,并將標簽處理后的數據集分為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
步驟三、構建殘差網絡結構作為感知網絡主體模型,并輸入訓練集進行訓練,利用驗證集進行驗證;
步驟四、將測試集輸入訓練好的感知網絡主體模型中,當準確率達到90%以上結束;
步驟五、針對實際的飛行無人機,利用訓練好的感知網絡主體模型進行判斷,對當前無人機的態勢進行實時評估;
具體過程如下:
步驟501、實際飛行中,攝像頭每隔一秒對當前圖像進行實時采集;
步驟502、對采集的當前圖像的尺寸裁剪成320×200,滿足感知網絡主體模型的輸入尺寸;
步驟503、將裁剪后的圖像輸入感知網絡主體模型中,在輸出層上得到當前圖像的類別C,同時在最后一個殘差卷積塊的合并層上得到N張特征圖;
當前圖像經過感知網絡主體模型,得到輸出層的最終輸出yC;同時,經過感知網絡主體模型中的所有卷積核后,在殘差卷積塊3的合并層上得到N張特征圖,記為Ak;
k={1,2,3,....,N};
步驟504、利用輸出層的輸出yC對各特征圖分別計算對應的輸出梯度矩陣;
針對第k張特征圖Ak上位于(i,j)的像素點,輸出結果yC在該像素點上的梯度值為該特征圖Ak共得到320×200個梯度值,所有梯度值構成特征圖Ak的尺寸為320×200的梯度矩陣;
Ai,jk表示第k張特征圖Ak上(i,j))處的像素值;
同理,得到N張特征圖各自對應的尺寸為320×200的梯度矩陣;
步驟505、通過對每個特征圖的梯度矩陣求平均值,將N個梯度矩陣映射為N個特征值,每個特征值分別代表各特征圖所對應的權重;
特征圖Ak對應的權重表達式如下:
Z=i×j表示特征圖Ak中的所有像素總數;
步驟506、利用所有特征圖的權重,對N張特征圖進行加權和,進一步得到感知網絡主體模型的結果;
特征圖加權和表示為:
結果Result是一個尺寸為320×200的矩陣,計算公式如下:
X為采集的當前圖像的數據;
步驟507、利用類別激活映射技術對感知結果Result的值進行可視化標定,得到無人機當前圖像的實時態勢評估圖;
步驟六、根據每一時刻圖像的實時評估可視化結果,指引無人機遠離危險區域并向安全區域行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類別激活映射技術的空域安全態勢評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二中所述的標簽包括危險和安全;標簽處理為:判斷圖片中障礙物與無人機之間的距離是否在閾值范圍之內,如果是,將這張圖片打上危險標簽,標記為0;否則,將這張圖片打上安全標簽,標記為1;
在每一個集合內,標簽為0的危險圖片和標簽為1的安全圖片比例為1:1。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類別激活映射技術的空域安全態勢評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所述的殘差網絡結構包括:輸入層,卷積層,池化層,殘差卷積塊1,殘差卷積塊2,殘差卷積塊3和輸出層。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類別激活映射技術的空域安全態勢評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07中所述的標定過程如下:
首先,設定閾值T為感知結果Result中峰值的三分之二;即
然后,根據當前圖像中的像素點與感知結果Result矩陣中一一對應的元素,判斷感知結果Result中各元素的數值是否大于閾值T,如果是,則在當前圖像中以深色標出與Result矩陣中元素對應位置上的像素點;反之,在當前圖像中以淺色標出與Result矩陣中元素對應位置上的像素點;
深色標記代表該像素點所在的位置比較危險;
同理,得到無人機每一時刻采集的圖像的實時態勢評估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4877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