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鍍行業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增效淋洗液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118434.0 | 申請日: | 2019-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186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3 |
| 發明(設計)人: | 葉茂;張忠云;黃丹;祁慧鵷;馮寧沙;卞永榮;蔣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9C1/02 | 分類號: | B09C1/02;B09C1/08;B09C1/10;C09K17/32;C09K17/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 地址: | 210008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鍍 行業 芳烴 復合 污染 土壤 增效 淋洗 及其 應用 | ||
電鍍行業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增效淋洗液及其應用,先對污染土壤顆粒進行破碎篩分;再將土粒置于土壤多元異位淋洗修復設備中,加入植物油與槐糖脂復配混合淋洗液,同時采用超聲強化和升溫處理的方式,進行連續異位增效淋洗;再對淋洗后土壤接種葎草,施加等同于土壤質量1%?2.5%的營養源緩沖液;人工培養生長完成修復。該方法可同時高效淋洗去除土壤中的多環芳烴與鉻等有機?無機復合污染物;接種葎草和添加外源營養物質,既有利于淋洗后土壤中殘留態多環芳烴的深度降解,也有利于淋洗后土壤環境微生物生態功能多樣性的快速恢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鍍行業污染場地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電鍍行業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增效淋洗液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等政策的深入實施,大量沿江沿河沿海地區的中小型電鍍企業逐漸被關停和搬遷,導致出現了大批受到有機-無機復合污染的場地出現。由于歷史生產工藝的落后,電鍍行業生產過程中會存在許多廢水、廢氣、固廢的跑冒滴漏及無序排放,這些都會加劇電鍍企業對廠區周邊土壤的污染。這些污染場地土壤中往往不僅殘存有高致癌風險的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同時也會殘留高濃度重金屬Cr污染物,這些復合污染物在場地空間區域尺度上會發生快速的遷移轉化,也會通過食物鏈對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產生較嚴重的威脅,已成為人們身邊的“化學定時炸彈”。據統計,僅在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由于電鍍行業導致的有機-無機復合污染場地數目高達上千家。伴隨著201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生效和實施,針對電鍍行業產生的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加速開展修復技術的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淋洗法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壤修復技術,是指將污染土壤用特定淋洗劑進行洗滌,土液分離后,再對土壤和淋洗液進行安全化處置的修復方式。增效淋洗修復技術因其修復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特點,被認為是針對此類復合污染土壤修復的一種有效手段,然而針對電鍍行業污染場地多環芳烴與鉻復合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復技術研發則相對較少,并且對于淋洗后土壤中殘留多環芳烴深度降解修復技術的配套研發以及修復后土壤環境生態功能恢復技術的集成研發則相對更少,因而開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淋洗-植物修復技術研發尤為迫切。
目前此類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修復,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主要分為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及物化修復等。其中,公開號:CN109929781A、CN108817054A、CN109304362A、CN103272839A、CN102433126A、CN102463254A和CN108906869A,分別提供了一株降解菲的菌株及其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一種利用植物激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劑強化植物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方法、一種利用硫酸根自由基高級氧化技術修復多環芳烴復合污染土壤的方法、土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低溫等離子體處理裝置及方法、一種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天然淋洗劑及其修復方法、一種新型電動強化生物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技術與工藝和一種利用分布式能源的污染土壤原位熱修復系統及方法,但上述8種方法主要針對土壤中單一多環芳烴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和消減,并未兼顧考慮多環芳烴與重金屬鉻復合污染土壤的情況,并且傳統的生物修復技術,不適用于高濃度電鍍行業污染的場地土壤,難以在短期發揮修復效果。公開號:CN105624057A、CN101972772A、CN107470339A,提供了一種紫云英和微生物菌劑構成的降解多環芳烴的成套產品及其應用、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聯合修復方法、類芬頓和微生物聯用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方法和系統,上述三個專利主要是從微生物與植物聯用、微生物與化學聯用的角度來進行修復單一多環芳烴污染土壤,并未考慮多環芳烴與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的情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1843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ECU智能駕駛控制器殼體
- 下一篇:業務處理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