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及裝置、存儲介質和電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115655.2 | 申請日: | 2019-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0082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4 |
| 發明(設計)人: | 羅曉;黃澤鑫;王敉佳;王靈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6/2455 | 分類號: | G06F16/2455;G06F16/25;G06F16/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 地址: | 519070 ***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據源 動態 識別 方法 裝置 存儲 介質 電子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及裝置、存儲介質和電子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獲取與工程對應的驗證消息;確定與所述驗證消息對應的標識信息,并確定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將所述工程所發起的請求發送到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通過本發明,解決了相關技術中業務請求無法準確去往所在數據庫提取數據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計算機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及裝置、存儲介質和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數據的互聯網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都需要一個倉庫來進行存放,這個倉庫就是數據庫。數據庫在企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業務數據量小的企業中,采用的是單一數據庫(即單個數據庫進行數據存儲),在業務數據量龐大的企業中,則采用的是集群數據庫(即多個數據庫同時進行數據存儲,避免單臺機器宕機導致服務中斷)。
目前傳統的集群數據庫采用的是多個庫聯動存儲,當業務請求某條數據時,會隨機從任意一個數據庫中取出目標數據,該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數據安全問題,但由于所有數據庫存放著相同的數據,不便于管理,且容易造成空間的浪費,因此,會選擇采取分庫管理的架構模式,舉例說,當前有三個項目A、B、C,計劃讓A庫僅存放項目A的數據,同理B、C庫存放各自項目的數據,并且每個庫都進行主從同步以達到數據安全,分庫模式促進數據管理。但是,現有技術中的該方式,業務請求無法準確去往所在數據庫提取數據。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問題,目前尚未存在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及裝置、存儲介質和電子裝置,以至少解決相關技術中業務請求無法準確去往所在數據庫提取數據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源的識別方法,包括:獲取與工程對應的驗證消息;確定與所述驗證消息對應的標識信息,并確定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將所述工程所發起的請求發送到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源的識別裝置,包括:獲取模塊,用于獲取與工程對應的驗證消息;確定模塊,用于確定與所述驗證消息對應的標識信息,并確定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工程所發起的請求發送到與所述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存儲介質,所述存儲介質中存儲有計算機程序,其中,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設置為運行時執行上述任一項方法實施例中的步驟。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裝置,包括存儲器和處理器,所述存儲器中存儲有計算機程序,所述處理器被設置為運行所述計算機程序以執行上述任一項方法實施例中的步驟。
通過本發明,通過獲取與工程對應的驗證消息,進而確定該與驗證消息對應的標識信息,進一步地確定與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從而實現了準確查找到與工程對應的數據源,因此,可以準確的將工程所發起的請求發送到與標識信息對應的數據源,解決了相關技術中業務請求無法準確去往所在數據庫提取數據的問題。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的終端的硬件結構框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源的動態識別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動態識別數據源的方法的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源的動態識別裝置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11565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