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RDU-net網絡模型的礦石大塊率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96095.0 | 申請日: | 2019-1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6963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07 |
| 發明(設計)人: | 肖冬;劉爔文;紀智文;徐恩杰;于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T7/11 | 分類號: | G06T7/11;G06T7/62;G01B1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勝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韓國勝 |
| 地址: | 110169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rdu net 網絡 模型 礦石 大塊 檢測 方法 | ||
1.一種基于RDU-net網絡模型的礦石大塊率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獲取原始礦石圖片數據;
S2、將獲取的原始礦石圖片數據進行預處理,獲得更易于分割的待檢測礦石圖片數據;
S3、將待檢測礦石圖片數據輸入基于改進的可變形卷積模塊和U-net網絡的RDU-net網絡分割模型中,獲得礦石圖片分割結果;
S4、根據礦石圖片分割結果識別每塊礦石的面積,以此求得原始礦石圖片內礦石大塊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改進的可變形卷積模塊和U-net網絡的RDU-net網絡分割模型包括:第一可變形卷積模塊、第二可變形卷積模塊、第三可變形卷積模塊、第一卷積模塊、第二卷積模塊、第三卷積模塊、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和輸出卷積模塊;
所述第一可變性卷積模塊與所述第二可變形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二可變形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三可變形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三可變形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一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一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二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二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三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三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還與所述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連接;
所述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還與所述輸出卷積模塊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二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三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和所述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均包括卷積偏移層、卷積層、批標準化層和激活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和所述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均設有Mergelayer層。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二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三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四可變形卷積模塊、所述第五可變形卷積模塊和所述第六可變形卷積模塊的模塊內部均設有殘差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積模塊、所述第二卷積模塊和所述第三卷積模塊內部均設有殘差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S2中對獲取的原始礦石圖片數據采用灰度化處理將原始的RGB圖像轉換為單通道圖像,獲得待檢測礦石圖片數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S2中對獲取的原始礦石圖片數據使用歸一化和對比度限制的自適應直方圖均衡來增強前景-背景對比度,獲得待檢測礦石圖片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大學,未經東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96095.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攝像模組以及電子設備
- 下一篇:一種具有油畫質感的畫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