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63256.6 | 申請日: | 2019-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876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14 |
| 發明(設計)人: | 孫旭;張學強;楊慶義;付康偉;蔡偉;劉浩;孫長帥;劉燦;李仁杰;王冰;焦學文;任傳健;于天文;郭翔;盧向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37221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圣梅 |
| 地址: | 250014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異常體 勘探觀測 速度結構 聯合 反演 探測 地震 層析成像 空間分布 頻散曲線 數據采集 速度剖面 相位差法 地震波 折射波 比對 分層 淺層 映像 并用 勘探 采集 地下 | ||
本公開提出了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方法,建立多波聯合勘探觀測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基于所采集的數據,針對異常體探測,聯合使用聯合地震映像法、瑞雷波相鄰道相位差法提取相速度剖面兩種處理方法進行異常體探測工作,并對結果進行比對約束,判斷異常體的空間分布,排除假異常;針對S波速度結構分層,聯合折射波層析成像、面波頻散曲線反演兩種處理方法進行聯合反演,獲取精度更高的S波速度結構。相比現有的單方法勘探觀測系統,其能夠充分的利用地下的地震波信息,達到一次作業,多波多方法并用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勘探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方法。
背景技術
淺層地震勘探作為一種高精度、無損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越來越多的進入到工程物探,城市勘探中。目前,常用的淺層地震勘探方法有反射波、折射波、面波、地震映像等幾種方法,其中反射波法主要用于地層的劃分,折射波法用于揭示地下速度結構特征,面波法用于提交測區S波速度結構資料,地震映像則常用于異常體、斷裂的圈定與識別。幾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勘探中也往往根據探測的任務選用合適的方法,但是單一的方法也存在不足與局限性。
發明人在研究中發現,單一的勘探方法往往只能提供一部分勘探所需的資料,并且由于淺層地質情況的復雜性,勘探的結果往往具有多解性,單方法難以對這一多解性進行約束以得到精度更高的結果。具體來說,地震映像法對異常體的橫向位置有較好的探測效果,但縱向的分辨率不佳,且難以進行地層分層工作。折射波法無法提交S波速度資料。瑞雷面波法中頻散曲線的反演結果往往受初始模型的影響較大,往往需要施加一定的先驗信息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另外,在實際的勘探工作中,比如對地下破碎帶這樣的低速異常體進行探測上,由于第四紀覆蓋層的地質情況復雜,噪聲的干擾較多,單一的勘探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假的低速異常體,提交的勘探結果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比對檢驗。
因此,研究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技術對高精度野外勘探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說明書實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方法,得到精度更高的勘探成果。
本說明書實施方式提供淺層地震多波聯合勘探方法,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包括:
建立多波聯合勘探觀測系統進行數據采集;
基于所采集的數據,針對異常體探測,聯合使用聯合地震映像法、瑞雷波相鄰道相位差法提取相速度剖面兩種處理方法進行異常體探測工作,并對結果進行比對約束,判斷異常體的空間分布,排除假異常;
針對S波速度結構分層,聯合折射波層析成像、面波頻散曲線反演兩種處理方法進行聯合反演,獲取精度更高的S波速度結構。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建立多波聯合勘探觀測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工作,其建立過程為:
炮點從最左邊出發,逐道間距移動,即炮間距等于道間距,排列不動,直到炮點達到最右端;
最左端、最右端距最近的檢波器距離需根據地震映像、面波、折射波的野外勘探偏移距的選擇要求來選擇;
敲擊完反向炮之后,一個排列結束,而后移動排列,排列的移動需要滿足排列與排列之間至少有一道重合。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異常體探測及S波速度結構分層作為探測任務單獨進行,或同時進行。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針對異常體探測,具體為:
基于多波聯合勘探觀測系統進行數據采集所獲得的原始的地震記錄,提取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剖面,而后識別地震映像剖面上的異常區域;
基于原始的地震記錄,利用相鄰道相位差法提取多道頻散曲線,再利用半波長經驗公式得到瑞雷面波相速度剖面,基于相對速度剖面圈定異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未經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6325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