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060030.0 | 申請日: | 2019-1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77784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7 |
| 發明(設計)人: | 陳明;陳云濤;譚學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建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E02D15/02;E02D31/02;E02D29/16;E02D17/04;E02D27/01;E04B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諸炳彬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受限 空間 地下室 外墻 澆筑 防水 一體化 結構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及施工方法。其中,該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包括基礎筏板、地下室外墻、支護樁、連接機構和防水機構;地下室外墻為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連接機構包括殼體、第一定位桿、第二定位桿和固定件;第一定位桿用于插入支護樁上設有的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桿用于插入地下室外墻的外側設有的第二定位槽;防水機構包括散水板和檔板,散水板的一端與基礎筏板的一端連接、且相對基礎閥板向下傾斜,散水板的另一端與擋板連接,地下室外墻的底端設有凹槽,檔板用于插入凹槽中,凹槽中設有第一防水膠條。本發明具有工期短以及防水效果好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土地資源越來越顯得緊迫。為了能在有限的空間建造出更大的使用面積,施工者通常都會在建筑底部建地下室。而在地下室結構中,外墻除了受力方面的要求,還需要兼顧防水的功能。
現有的地下室的工程基坑施工通常采用無肥槽開挖,建筑基坑無肥槽開挖施工方法是指建筑地下室外墻靠外的基坑內壁不挖成斜坡,而呈豎直狀態,使得地下室外墻和基坑坑壁的操作空間較為狹小的建筑基坑施工方法。在這種操作空間較為狹小,即在受限空間下的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預先在基坑坑壁外側豎向埋設支護樁;2、測試放線,確定模板安裝位置以及植筋的焊接絲桿設置位置;3、植筋焊接;4、模板安裝;5、在模板和基坑坑壁之間完成造型墻混凝土澆筑;6、造型墻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養護成型、拆除模板;7、造型墻外側進行防水卷材施工;8、地下室外墻內側單側支模;9、造型墻與外墻模板之間澆筑混凝土;10、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養護成型、拆除模板。
上述中的現有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整體施工步驟均需兩次支模、兩次拆模和兩次澆筑混凝土。且兩次支模、兩次拆模和兩次澆筑混凝土均無法同時進行,需先對造型墻進行支模及澆筑混凝土,待造型墻的混凝土養護成型后才能再進行拆模,然后對地下室外墻進行支模,然后澆筑地下室外墻的混凝土,待地下室外墻的混凝土養護成型后才能再進行拆模,整體施工周期較長,施工較為繁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期短以及防水效果好的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及施工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發明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本發明的受限空間地下室外墻澆筑、防水一體化結構包括基礎筏板、地下室外墻、支護樁、連接機構和防水機構;地下室外墻為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拼接而成;連接機構包括殼體、第一定位桿、第二定位桿和固定件;殼體的一端具有第一開口,且相對的一端具有第二開口,第一定位桿和第二定位桿均設置在殼體內,且第一定位桿可相對第一開口伸縮,第二定位桿可相對第二開口伸縮; 支護樁上設有第一定位槽,地下室外墻的外側設有第二定位槽;第一定位桿用于插入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桿用于插入第二定位槽;固定件用于對第一定位桿和第二定位桿定位,使第一定位桿保持在插入第一定位槽的位置、且第二定位桿保持在插入第二定位槽的位置。
防水機構包括散水板和檔板,散水板的一端與基礎筏板的一端連接、且相對基礎閥板向下傾斜,基礎閥板的一端與地下室外墻的底端連接;散水板的另一端與擋板連接,地下室外墻的底端設有凹槽,檔板用于插入凹槽中,凹槽中設有第一防水膠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建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建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600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