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35108.3 | 申請日: | 2019-10-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609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天津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帆盛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23/06 | 分類號: | B23P23/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鼎傲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27 | 代理人: | 郭元聰 |
| 地址: | 3663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楔橫軋軸類 機器人 自動生產線 | ||
一種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它涉及軸類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它包含進料口、高溫加熱爐、第一閥門、成型機、冷卻機、進水管、出水管、儲料箱、第一機械手、鉆孔機、第二機械手、轉料箱、控制面板、開關、顯示屏、鍵盤、控制器、按鍵模塊、顯示模塊、電磁閥控制、電源,所述的進料口與高溫加熱爐相連接,高溫加熱爐上設置有第一閥門,高溫加熱爐的下方設置有成型機。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有益效果為:它的生產速度快,產品精確度高,機械化程度高,節約勞動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軸類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
背景技術
楔橫軋指圓柱形坯料在兩軋輥的模具間或在兩平板模具之間發生連續局部變形,軋制成的零件形狀和模具底部型槽的形狀一致。楔橫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輥式楔橫軋和板式楔橫軋。其中,輥式楔橫軋的成形原理:形模塊的軋輥,模塊的作用下,以相同方向旋轉,帶動圓形坯料向相反方向旋轉,兩個裝有楔坯料在楔形徑向壓縮、軸 而使軋制的零件形狀和模具底部型槽的形狀一致。板式楔橫軋則是在上模板和下模板的相對滑動過程中,借助裝在上、下模板的模具,使圓柱形的坯料在徑向變形的同時產生軸向變形,加工成與模具型腔形狀一致的圓柱形或圓錐形零件,軸是穿在軸承中間或車輪中間或齒輪中間的圓柱形物件,但也有少部分是方型的。軸是支承轉動零件并與之一起回轉以傳遞運動、扭矩或彎矩的機械零件。目前的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生產速度較慢,所需要的勞動力較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楔橫軋軸類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它的生產速度快,產品精確度高,機械化程度高,節約勞動力。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是:它包含進料口1、高溫加熱爐2、第一閥門22、成型機3、冷卻機4、進水管41、出水管42、儲料箱5、第一機械手6、鉆孔機7、第二機械手8、轉料箱9、控制面板10、開關101、顯示屏102、鍵盤103、控制器104、按鍵模塊105、顯示模塊106、電磁閥控制107、電源108,所述的進料口1與高溫加熱爐2相連接,高溫加熱爐2上設置有第一閥門22,高溫加熱爐2的下方設置有成型機3,成型機3的下方設置有冷卻機4,冷卻機4的左側與進水管41相連接,冷卻機4的右側與出水管42相連接,冷卻機4的下方設置有儲料箱5,儲料箱5的右側設置有第一機械手6,第一機械手6的右側設置有鉆孔機7,鉆孔機7的右側設置有第二機械手8,第二機械手8的右側設置有轉料箱9,高溫加熱爐2的右側設置有控制面板10,控制面板10的前表面上設置有顯示屏102,顯示屏102的下方設置有鍵盤103,顯示屏102的右上方設置有開關101,控制面板10的內部設置有控制器104、按鍵模塊105、顯示模塊106、電磁閥控制107、電源108,控制器104與按鍵模塊105電性連接,控制器104與顯示模塊106電性連接,控制器104與電磁的控制107電性連接,控制器104與電源108電性連接。
所述的高溫加熱爐2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內壁21。
所述的成型機3的下表面上設置有第一分隔板31。
所述的冷卻機4的下表面上設置有第二分隔板43。
所述的進水管41上設置有第二閥門411。
所述的出水管42上設置有第三閥門421。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原料從進料口1處進入到高溫加熱爐2內,然后通過成型機3進行成型,成型后通過冷卻機4進行冷卻,然后存放在儲料箱5內,再通過第一機械手6將產品轉移到鉆孔機7進行鉆孔,鉆孔完成后,通過第二機械手8將產品送到轉料箱9內。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有益效果為:它的生產速度快,產品精確度高,機械化程度高,節約勞動力。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帆盛機械有限公司,未經福建省帆盛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3510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