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石墨負極材料包覆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1032194.2 | 申請日: | 2019-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8905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展;姚君;賈楠楠;張馨予;朱慶廟 | 申請(專利權)人: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4/36 | 分類號: | H01M4/36;H01M4/583;H01M4/62;H01M10/052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訊科技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徐喆 |
| 地址: | 114000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石墨 負極 材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石墨負極材料包覆的方法,通過熱聚合反應,使包覆材料和石墨材料形成統一的包覆體,1)計算包覆材料重量:包覆材料重量=S×m×h×ρ;2)將包覆材料粉碎,將石墨材料和包覆材料混合均勻加入反應釜中,進行熱聚合反應;3)將熱聚合后的產物投入甲苯中,攪拌,溫度在80?120℃;取出固體物質,烘干,放入石墨化爐中,進行共炭化。優點是:本發明通過熱聚合反應,使包覆材料和石墨材料形成統一的包覆體,防止包覆材料脫落、破碎,比容量提高12%以上。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屬于煉焦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利用熱聚合反應進行石墨負極材料包覆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據統計,到2018年年底,新能源汽車銷售將達到118萬輛;到2020年,可完成2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售目標。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動力鋰電池的需求量不斷增加,2015年中國鋰電池總產量47.13GWh,其中,動力電池產量16.9GWh,占比36.07%;預計到2020年動力鋰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25GWh。鋰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于電池負極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長,根據2017年中國電池負極材料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電池負極材料的產量已高達11萬t,同比增長23%,且市場前景非常樂觀。由于大多數鋰電池廠商都采用炭材料作為負極,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的發展必將帶動炭負極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長,成為目前既石墨電極之后另外一個重要的高端炭材料市場。
目前國家針對汽車行業的政策逐漸向新能源汽車靠攏,新能源汽車中又以電動汽車最受市場追捧。現行市場內的電動汽車受動力電池容量的限制,行駛里程較低,嚴重影響了電動汽車的市場銷售。負極材料作為影響動力電池容量的關鍵因素,一直是電池廠家的研發重點。近年來隨著材料技術的成熟,石墨負極材料基本完全占據了市場。
石墨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兩大類,其中天然石墨受限于自身微觀結構,高倍率性能不佳;人造石墨受制于加工成本,產品性能提升有限。近年來,各個負極廠家將研發重點轉向石墨材料改性,以價格低廉的低端石墨材料為基礎,通過表面性能改性,提高負極材料的性能。
現有的改性方法主要采用對石墨材料粉末進行包覆的工藝,一般采用溶劑法進行包覆。溶劑法包覆是通過化學溶劑,將包覆材料溶解后配成溶液,與石墨粉末材料進行攪拌混合。混合過程中溶液附著在石墨粉末材料表面,形成改性涂層,然后高溫石墨化,使包覆材料與石墨粉末材料結合為一體,完成石墨材料的表面改性。該方法優點為工藝簡單、設備投資低;缺點為包覆材料通過物理吸附方式與石墨材料結合,結合度較低,包覆層易破碎,影響材料性能。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石墨負極材料包覆的方法,使包覆材料與石墨材料更緊密的結合,防止包覆材料脫落、破碎,提高比容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石墨負極材料包覆的方法,通過熱聚合反應,使包覆材料和石墨材料形成統一的包覆體,包括以下步驟:
1)測量石墨材料粉末的比表面積S,對石墨材料稱重,記錄重量m;包覆層厚度平均值h,包覆材料密度為ρ;計算包覆材料重量:
包覆材料重量=S×m×h×ρ;
2)將包覆材料粉碎為粒徑15-70μm的粉末,將石墨材料和包覆材料混合均勻加入反應釜中,在0.5-1.5h內由室溫升溫至180-220℃,保溫0.5-1h;然后升溫速率控制在5-10℃/min,攪拌速率控制在30-60r/min,升溫至380-420℃,熱聚合反應結束,所得產物自然冷卻至室溫。
3)將冷卻至室溫后的產物投入重量為產物1.5-3倍的有機溶劑中,攪拌1-3h,溫度控制在80-120℃,使未與石墨材料結合的包覆物溶解到有機溶劑中;取出固體物質,在60-80℃條件下烘干10-15h,使有機溶劑完全蒸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鞍鋼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3219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