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1018108.2 | 申請日: | 2019-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93462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林漲源;彭江南;張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68 | 分類號: | A61B17/68 |
| 代理公司: | 長沙朕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鄧宇 |
| 地址: | 410000***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個體化 肘關節 穩定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及其制作方法,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包括用于貫穿連接尺骨和肱骨的軸部和與軸部相連的固定部,固定部上設有兩個以上用于穿過螺釘將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固定到尺骨上的安裝孔。制作方法包括采集患者CT影像數據建模得到肘關節三維模型、采用3D打印設備打印獲得1:1患肘關節模型、依據患肘關節模型制作出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的步驟。本發明適用于內固定方式穩定肘關節,具有個體化、結構簡單、成本低、裝卸簡便、固定穩定可靠、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病人發生肘關節損傷后,由于肘關節的骨性結構、肌肉、關節囊、韌帶復合體(尤其是外側副韌帶尺側頭,LUCL)等穩定機制破壞,易發生關節失穩、易脫位、創傷性關節炎、僵硬、異位骨化及神經癥狀等并發癥,其治療較困難、預后較差、患者滿意率較低。這些損傷目前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一般包括切開復位和骨折內固定、韌帶修復或重建和術后固定相結合等。然而手術治療常不能解決肘關節失穩問題,有時即使修復了骨性結構和韌帶組織,肘關節在伸直時仍有不穩導致脫位,在這種情況下,術后可選擇包括放置靜態或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跨關節交叉固定、石膏固定等輔助手段,來維持患者肘關節的穩定性。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即在允許早期最大限度運動范圍的同時可靠地保持關節穩定和同心圓解剖復位。理論上鉸鏈式外固定支架是最接近這一目標的,但是它還是難以做到恢復旋轉軸的精確一致,甚至因為外固定架桿臂放置不精準導致錯位,會更加重肘關節的失穩問題,同時與釘道-軌跡相關的并發癥和病人對外固定架的耐受性也不容忽視。此外,現有鉸鏈式外固定支架還存在結構復雜、成本高、制作難度大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適用于內固定方式穩定肘關節、個體化、結構簡單、成本低、裝卸簡便、穩定可靠、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的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及其制作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包括用于貫穿連接尺骨和肱骨的軸部和與軸部相連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設有兩個以上用于穿過螺釘將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固定到尺骨上的安裝孔。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固定部上設有兩個安裝孔,所述軸部與固定部的連接位置位于兩個安裝孔之間。
所述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由一截面為圓形的金屬桿彎折形成。
所述金屬桿的中部彎繞形成一個安裝孔,所述金屬桿的一端彎折延伸形成另一個安裝孔,所述金屬桿的另一端彎折延伸形成所述軸部。
所述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由一連接塊和一桿件連接構成,所述連接塊作為所述固定部,所述桿件包括相互連接的彎曲段和直桿段,所述彎曲段與所述連接塊相連,所述直桿段作為所述軸部。
所述彎曲段通過可拆卸連接機構與所述連接塊相連。
所述可拆卸連接機構包括設于所述連接塊上的螺紋孔和設于所述彎曲段上的螺桿段,所述螺桿段螺紋配合連接于所述螺紋孔中。
所述彎曲段上還設有一錐形凸臺,所述錐形凸臺的大徑端端面與所述螺紋孔的開口端面相抵。
所述軸部的端面為球冠面。
一種上述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采集患者肘關節的CT影像數據,采用計算機建模軟件進行肘關節三維建模生成肘關節三維模型;
(S2)結合肘關節三維模型采用3D打印設備打印獲得1:1患肘關節模型;
(S3)依據患肘關節模型制作出符合解剖形態、穩定可靠的個體化肘關節穩定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未經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101810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