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包覆聚合鋁的鎳鈷錳酸鋰材料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970074.0 | 申請日: | 2019-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904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07 |
| 發明(設計)人: | 童慶松;張曉紅;祖國晶;席強;王彤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505 | 分類號: | H01M4/505;H01M4/525;H01M4/62;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合 鎳鈷錳酸鋰 材料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包覆聚合鋁的鎳鈷錳酸鋰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聚合鋁與鎳鈷錳酸鋰材料混合,加入氨水制得前驅物,干燥后采用程序升溫法或逐溫區升溫法制得具有層狀α?NaFeO2結構且包覆聚合鋁的鎳鈷錳酸鋰材料。鎳鈷錳酸鋰材料的鎳:鈷:錳離子摩爾比:(0.47~0.52):(0.15~0.25):(0.25~0.35)或(0.57~0.62):(0.15~0.25):(0.15~0.25)或(0.77~0.82):(0.05~0.15):(0.05~0.15)。本發明制備的樣品的大電流放電和存放性能有明顯的改善。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池電極材料制備的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可用于鋰電池、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鎳鈷錳酸鋰材料的制備方法。
技術背景
鋰離子電池具有電壓高、重量輕、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安全性好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移動電話、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數碼產品和電動車、混合電動車等動力工具。鋰離子電池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和集流體等。其中,正極材料是制約鋰離子電池整體性能及成本的關鍵。已經商業化的正極材料有錳酸鋰、磷酸鐵鋰、鈷酸鋰等。1997年,Ohzuku和Makimura [ Ohzuku T, Makimura Y. , Chem. Let., 2001, (7): 642-643.]率先報道了LiNi1/3Mn1/3Co1/3O2型層狀鎳鈷錳酸鋰材料。接著組成為LiNi0.5Co0.2Mn0.3O2、LiNi0.4Co0.2Mn0.4O2等的鎳鈷錳酸鋰材料也被發明出來。這種材料LiNixCoyMnzO2兼具LiCoO2、LiNiO2和LiMnO2的優點,有明顯的協同效應。材料各元素的化學計量比及分布是影響性能的關鍵因素。用于合成鎳鈷錳酸鋰材料的方法有高溫固相法、共沉淀法、噴霧干燥法、水熱法、溶膠凝膠法等。其中,共沉淀法是制備鎳鈷錳酸鋰材料的主要方法。
共沉淀法是在多種陽離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劑和絡合劑,控制沉淀的成核和生長過程,獲得可控制形貌與粒徑的共沉淀。將制備的共沉淀再經過濾、干燥等操作制得前驅體。將此前驅體與鋰鹽混合,再用高溫燒結法制得正極材料。該合成方法的重現性好,制備產物的組成均勻??赏ㄟ^控制沉淀過程的攪拌速度、pH值、陳化溫度、沉淀劑、沉淀劑滴加速度、氨水與金屬離子的比例等方法控制共沉淀產物的形貌與粒徑,解決固相合成法混料不均和粒徑分布過寬等問題。共沉淀法分為氫氧化物和碳酸鹽共沉淀法。具體來說,用氫氧化物或碳酸鹽沉淀劑將過渡金屬離子形成前軀體沉淀,再與鋰鹽混合,最后燒結制得鎳鈷錳酸鋰材料。氫氧化物共沉淀法是合成鎳鈷錳酸鋰材料前軀體常用方法。這種方法一般以NaOH作為沉淀劑,氨水作為絡合劑,用沉淀劑控制反應過程的pH值,通過控制反應溫度和攪拌速度實現控制前軀體粒徑和形貌的目的,最終優化鎳鈷錳酸鋰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在制備過程中,由于生成的中間產物Mn(OH)2不穩定,容易被空氣氧化,影響材料的性能,因此,制備前軀體過程需要通入氮氣進行保護。氫氧化物共沉淀法的優點是可以控制粒徑均勻的前軀體;缺點是制備工藝復雜。共沉淀法分為氫氧化物和碳酸鹽共沉淀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師范大學,未經福建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97007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