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數據處理方法、裝置及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940643.7 | 申請日: | 2019-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8450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魯;羅禾佳;徐晨蕾;周建偉;李榕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72/04 | 分類號: | H04W72/04;H04W74/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吳磊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數據處理 方法 裝置 存儲 介質 | ||
本申請公開一種數據處理方法,包括:網絡設備獲取目標波束或目標小區內包含傳輸時延差的目標信息,在根據傳輸時延差確定第一前導格式之后,確定用于指示第一前導格式和隨機接入周期包含的隨機接入時機的第一集合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集合包含的隨機接入時機之間的間隔大于或等于第一前導格式對應的前導長度;根據第一配置信息生成對應的第一配置索引。本申請技術方案能夠根據不同波束或小區的傳輸時延差確定其所需的前導格式,然后進一步確定隨機接入時機的配置信息,使得所配置的隨機接入時機之間的間隔大于或等于其所需要的前導格式對應的前導長度,從而能夠解決非陸地通信場景中前導檢測窗重疊等等相互干擾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數據處理方法、裝置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無線通信為用戶提供了無限便利,包括語音通信、數據傳輸等。在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和新空口(new radio,NR)的設計中,終端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入網絡的方式都是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方式。
在NR標準中,終端設備要接入網絡,需要進行小區搜索和獲取小區系統信息,從而與網絡側(基站/衛星等)取得下行同步。之后,終端設備需要獲取小區的系統信息(systeminformation),并通過隨機接入過程(random access procedure)與小區建立連接并取得上行同步。具體地,終端設備通過在網絡側配置的隨機接入時機(physical random accessoccasion,RO)的資源上發送隨機接入前導(preamble)以發起隨機接入。前導由循環前綴(cyclic prefix,CP),Zadoff-chu序列,保護時間(guard time,GT)組成。CP的作用是補償由于往返時延或往返時延差以及多徑時延擴展造成的定時誤差。一般Zadoff-chu序列和GT的長度不小于CP的長度。因此,當終端設備與網絡側的往返時延或往返時延差越大時,需要的前導長度越長。
目前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組織正在研究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5G)NR標準適配到非陸地網絡(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在NR中,基站與各波束(beam)服務的終端設備基本是在同一個海拔高度上,且各波束中終端設備之間的最大傳輸時延差(max differential delay)是相同的,同一小區內的不同波束采用相同的隨機接入時機配置。
與NR陸地通信場景不同的是,非陸地網絡的通信場景中,網絡側與各波束服務的終端設備不在同一海拔高度上,且距離較遠,因此非陸地通信的小區直徑更大,這就造成同小區內不同地理位置用戶的往返時延差較大。例如,地球同步軌道(geostationary earthorbit,GEO)衛星場景的終端設備最大往返時延差可以達到1.6ms,該場景下要求前導最短長度為4.8ms。而NR支持的同小區內終端設備數據傳輸的最大往返時延差小于0.7ms,前導長度也遠遠小于非陸地通信中的需求。因此,如果在非陸地通信場景中仍采用NR的隨機接入時機的配置來傳輸較長的前導,那么將會出現前導檢測窗重疊等干擾問題,影響網絡側對前導的檢測概率。另外,非陸地通信場景中存在同一小區的不同波束中終端設備之間的最大傳輸時延差不同的情況,使得同一小區的不同波束內所需要的前導長度不同。因此,若非陸地通信場景中仍然采用陸地通信場景中的同小區內的不同波束均采用相同的隨機接入時機的不夠靈活的配置方式,可能會產生時域資源浪費的情況。因此,如何實現非陸地場景中不同波束對應的隨機接入時機的靈活配置從而避免因前導長度過長而導致的前導檢測窗重疊等干擾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數據處理方法,能夠解決非陸地通信場景中前導檢測窗重疊等等相互干擾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94064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