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大功率插孔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910130.1 | 申請日: | 2019-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9060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14 |
| 發明(設計)人: | 范利海;李璞;耿文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187 | 分類號: | H01R13/187;H01R13/193 |
| 代理公司: | 11019 北京中原華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劉亞莉;壽寧 |
| 地址: | 47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插孔 插孔殼體 固持環 簧片 插針 電性連接 大電流傳輸 插孔結構 電流傳輸 間隔設置 交替結構 內部凹陷 點數 裝入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功率插孔,包括位于插孔兩端用于和插孔殼體接觸形成連接的固持環和位于兩個固持環之間多個間隔設置的簧片,簧片中間向插孔內部凹陷形成用于和插針接觸從而實現插針插孔電性連接的接觸部Ⅰ,簧片兩端分別與固持環相連,插孔裝入插孔殼體后兩個固持環分別與插孔殼體接觸形成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Ⅲ,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Ⅰ之間以及接觸部Ⅲ和接觸部Ⅰ之間的簧片均為凹凸交替結構。本發明可以使插針、插孔及插孔殼體之間形成緊密可靠的電性連接,且插孔結構可以使插孔與插孔殼體之間的接觸點數成倍增加,從而增大插孔與插孔殼體的接觸面積,增加電流傳輸量,實現大電流傳輸。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大功率插孔。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張,大功率連接器的用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作為連接器的核心功率傳輸零件,插孔性能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連接器的性能。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插孔有扭簧孔、線簧孔、冠簧孔,這些插孔的結構差別較小,如圖1所示,簧片為圓弧狀,簧片兩端被插孔殼體限位防止拉脫,使簧片兩端與插孔殼體之間接觸分別形成接觸點一和接觸點二,簧片中間內凹用于和插針之間形成接觸點三,簧片通過接觸點一和接觸點二與插孔殼體連接實現電流傳輸,簧片與插針通過接觸點Ⅲ形成電性連接用于電流傳輸。
目前的插孔連接電阻大,不適于大電流傳輸。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大功率插孔,通過改變結構設計,增加簧片與插孔殼體的接觸面積,降低連接電阻,保證連接器連接的穩定性,并具有大的電流流通率。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大功率插孔,包括位于插孔兩端用于和插孔殼體接觸形成連接的固持環和位于兩個固持環之間多個間隔設置的簧片,其中,簧片中間向插孔內部凹陷形成用于和插針接觸從而實現插針插孔電性連接的接觸部Ⅰ,簧片兩端分別與固持環相連,插孔裝入插孔殼體后兩個固持環與插孔殼體接觸的部位分別形成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Ⅲ,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Ⅰ之間以及接觸部Ⅲ和接觸部Ⅰ之間的簧片均為凹凸交替結構;插孔與插針對插時,簧片的接觸部Ⅰ與插針緊密接觸形成電性連接,在插針擠壓作用下簧片彈性擴張變形使凹凸交替結構的凸起部分與插孔殼體緊密接觸從而使插針、插孔、插孔殼體之間形成可靠連接用于傳輸電流。
進一步地,接觸部Ⅰ與插針之間為點接觸或面接觸。
進一步地,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Ⅰ之間以及接觸部Ⅲ和接觸部Ⅰ之間的簧片均設置有一組或多組凹凸交替結構。
更進一步地,接觸部Ⅱ和接觸部Ⅰ之間的凹凸交替結構數量與接觸部Ⅲ和接觸部Ⅰ之間的凹凸交替結構數量相等或不相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通過對插孔簧片的結構進行改進,使簧片與插孔殼體之間也可以形成電性接觸,從而成倍增加插孔整體與插孔殼體之間接觸點的數量,增大插孔與插孔殼體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電流傳輸量,實現大電流傳輸。同時本發明的插孔可以使插針、插孔及插孔殼體之間形成緊密接觸,在具備大電流傳輸性能的同時保證連接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插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插孔結構示例一。
圖3是本發明插孔與插孔殼體裝配的示意圖。
圖4是圖2的插孔及插孔殼體與插針對插到位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插孔結構示例二。
圖6是本發明插孔結構示例三。
【元件及符號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9101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片簧及電連接器
- 下一篇:一種麻醉監護儀用監護線纜多用接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