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854567.8 | 申請日: | 2019-09-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59831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7 |
| 發明(設計)人: | 雷明凱;朱寶;朱小鵬;潘學民;郭東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23 | 分類號: | G06F30/23;G06F30/17;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陽;楊翠翠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有限元 模型 構建 屏蔽 式核主泵 數字 樣機 方法 | ||
1.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包括核主泵幾何建模模塊、轉子組件梁有限元建模模塊、軸承支撐系統建模模塊、泵殼組件梁有限元建模模塊、核主泵總體建模模塊、核主泵運行載荷數據庫模塊和核主泵性能分析模塊,按照以下步驟構建:
(1)依據核主泵的泵殼、泵軸、葉輪、飛輪、導軸承、電機定轉子及屏蔽套、推力軸承幾何結構及其裝配關系,建立用于核主泵梁有限元建模的幾何模型,生成核主泵幾何建模模塊;
(2)在核主泵幾何模型基礎上,針對葉輪、飛輪、泵軸、電機轉子及屏蔽套構成的轉子組件,以Timoshenko梁模型模擬轉子組件的橫向振動,以拉桿模型模擬轉子組件的軸向振動,生成轉子組件梁有限元建模模塊;
(3)在核主泵幾何模型基礎上,針對推力軸承推力盤、推力瓦、上下平衡塊和支撐板構成的軸承支撐系統,以上下平衡塊的質量塊模型模擬軸承支撐系統的轉動和軸向振動,以推力瓦和支撐板的質量塊模型模擬軸承支撐系統的軸向振動,生成軸承支撐系統建模模塊;
(4)在核主泵幾何模型基礎上,針對泵殼、導葉、電機定子及屏蔽套構成的泵殼組件,以Timoshenko梁模型模擬泵殼組件的橫向振動,以拉桿模型模擬泵殼組件的軸向振動,生成泵殼組件梁有限元建模模塊;
(5)集成轉子組件梁有限元模型、軸承支撐系統模型和泵殼組件梁有限元模型,建立核主泵梁有限元總體模型;
(6)以核主泵運行參數作為輸入,考慮全工況下地震載荷、葉輪水力載荷、飛輪離心力、扭矩載荷、摩擦載荷、電磁拉力、軸承液膜剛度與阻尼,以及間隙環流附加質量、剛度與阻尼,生成核主泵運行載荷數據庫模塊;
(7)在核主泵運行參數下,以運行載荷數據庫模塊為核主泵梁有限元總體模型的信息支撐,生成核主泵總體建模模塊,構建核主泵三維數字樣機;
(8)通過核主泵性能分析模塊接收所述核主泵三維數字樣機,根據核主泵動力學響應和噪聲分析、抗震特性分析、零部件受力分析的分析請求,調用梁有限元總體模型耦合計算數據作為輸入,輸出或基于物理過程運算后輸出核主泵動力學性能仿真結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主泵總體建模模塊考慮梁有限元總體模型中,轉子組件梁有限元模型所關聯的葉輪水力載荷、飛輪離心力、電機轉子及屏蔽套扭矩載荷與電磁拉力、非正常工況零部件間摩擦載荷、飛輪和屏蔽套間隙環流附加質量、剛度與阻尼作用,軸承支撐系統模型所關聯的推力軸承液膜剛度與阻尼作用,泵殼組件梁有限元模型所關聯的地震載荷、電機定子及屏蔽套電磁拉力作用,調用所述核主泵運行載荷數據庫模塊的運行載荷,構建屏蔽式核主泵三維數字樣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主泵性能分析模塊根據核主泵動力學響應和噪聲的分析請求,調用核主泵運行載荷數據庫中相應載荷作為輸入,輸出核主泵整體結構固有頻率及振型、轉子軸心軌跡和臨界轉速、泵殼振動,以及推力軸承支撐系統時程響應仿真結果,輸出核主泵與主管道耦合的固有頻率及振型,以及主管道振動響應仿真結果,基于核主泵結構振動響應,計算后輸出核主泵振動噪聲仿真結果,基于核主泵間隙環空的徑向磁通密度和切向磁通密度,計算后輸出電磁噪聲仿真結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主泵性能分析模塊根據核主泵抗震特性的分析請求,調用核主泵運行載荷數據庫中地震載荷譜作為輸入,輸出地震條件下核主泵動力學特性仿真結果。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主泵性能分析模塊根據核主泵零部件受力的分析請求,調用核主泵零部件變形和位移作為輸入,輸出核主泵零部件的內力及其之間的接觸力。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梁有限元模型構建屏蔽式核主泵數字樣機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據核主泵零部件受力分析的計算數據,調用零部件的內力及其之間的接觸力,輸出零部件疲勞壽命分析結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854567.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