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城市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分類及其處理方法和利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836280.2 | 申請日: | 2019-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5542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07 |
| 發明(設計)人: | 蔣里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蔣里軍 |
| 主分類號: | C05G1/00 | 分類號: | C05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8099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肥料化 城市生活垃圾 垃圾分類 生活垃圾 垃圾 土壤改良 焚化爐 有機肥料 垃圾填埋場 處理工廠 管理系統 垃圾運輸 不衛生 零排放 零污染 土壤 環境衛生 固化 發酵 沙漠 綠化 污染 運輸 生態 生產 | ||
本發明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可肥料化垃圾和不可肥料化垃圾兩類。將肥料化垃圾經過原位粉碎和通過城市肥料化垃圾運輸管理系統進入處理工廠,經固化、發酵等工序進行城市生活垃圾肥料化綠色有機肥料的生產,將其產品用于土壤改良和綠化沙漠。本發明將垃圾分類變得非常簡單、易行,方便了群眾,并同時能做到可肥料化生活垃圾的零排放、零污染對環境衛生的零影響,解決了垃圾分類、收集、運輸中的臟、臭、易污染、不衛生的難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生活垃圾從土壤中來回到土壤中去,從而實現生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本發明還提供了減少甚至消除對垃圾填埋場和焚化爐的需求的新科技方法。
一、發明名稱:城市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分類及其處理方法和利用
二、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和利用。
三、現有技術(背景技術)
現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一般只限于發達國家,如日本、歐洲等,除韓國之外,總的都是按滿足于焚燒法處理的需求,而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可燃燒、不可燃燒的兩分法進行的。例如德國生活垃圾分類中的生物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日本則明顯的將生活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兩部分。其次日本、歐洲等國在生活垃圾分類中提到的可回收垃圾、資源垃圾等,其目的是為了商業性質的,其中包括了出口外銷垃圾在內。
在生活垃圾按使用性質和處理方式而進行的分類中,韓國卻有不同其分類中的飲食物垃圾則不是為了焚燒(發電),而是可用作動物飼料的垃圾,但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廚余垃圾飲食物被廢棄或填埋。
以上日歐等國生活垃圾的分類方法,其共同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是:
(1)據美媒【彭博新聞社網站】7月12日報道,題為“全世界·20億噸垃圾的問題越來越嚴峻。”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人類在2016年制造了20.1億噸的固體垃圾,2050將上升到34億噸,其解決辦法可能在于新科技和社會行為的改變,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對垃圾填埋場和焚化爐的需求。
現在的用于焚化爐為目的垃圾分類法,不是在減少和消除填埋場和焚化爐的需要,而是加劇了其生活垃圾對燃燒法的依賴。
(2)由于現在分類方法是以高度依靠燃燒法為基礎,更多的政府資金因此投入其中,致使我們在國外的技術上花了很多力氣,這導致了一開始就已經落后的燃燒處理技術的無限擴展和延伸。燃燒的結果損害了生命所需物質的循環。
(3)在社會行為上,就像廁所的糞便一樣,認為糞便是需要處理的廢物,將其排入江河等水體是一種應該的享有。
必須摒棄廁所一沖了之,垃圾一燒了之的不良風氣,因為這樣不良的社會行為沖掉了生態的未來,燒掉了生態的未來,后果是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不可持續。并且同時有江河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的憂慮。
(4)以焚燒發電為目標的垃圾分類方法,不但不能實現零排放,而且垃圾處理的效率仍然很低,德國也只處理了 2/3。并且燃燒法只能使垃圾減量或縮小體積,甚至仍有二次污染和有毒物質的排放。
(5)生活垃圾燃燒化(發電)使用的分類方法(簡稱垃圾的燃燒分類),在其收集、投放中,對民眾多有不便。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并且有垃圾分類投放的集體憂慮出現,如上海,這與日本的城市糞便單獨處理方法的糞便收集、運輸一樣,以廚余為主的生活垃圾也具有分散,易污染、臟、臭、不衛生等問題,所以群眾不愿意做。在運輸上也面臨同樣問題,特別是臟、臭、不衛生和易污染。
目前,我國已有5000輛廚余垃圾分類運輸車,日本在糞便的處理方面有2000多輛抽糞車;但由于易污染、臟、臭等原因,看來對其進行車輛的運輸多不可取。
諸如此類的上之所述問題的解決辦法,可能在于本發明提出的新的科技方法及其技術方案。
四、發明內容
1、發明目的(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蔣里軍,未經蔣里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83628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