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設備發現方法、裝置以及計算機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731633.2 | 申請日: | 2019-08-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514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阮超;劉曉蕾;汪碧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8/00 | 分類號: | H04W8/00;H04L67/104;H04W76/10;H04W24/0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強;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設備 發現 方法 裝置 以及 計算機 | ||
本申請提供一種設備發現方法以及相應的裝置、計算機系統等。該方法由支持WiFi P2P的設備執行,當該P2P設備連接Wi?Fi網絡的同時需要發現并與其他P2P設備建立Wi?Fi P2P連接時,應用該方法能夠降低該發現過程對Wi?Fi通信的影響。該方法包括在確定該P2P設備已經連接到Wi?Fi網絡時繼續在該Wi?Fi網絡的信道上執行數據接收并判斷接收到的數據的類型,并不執行常規的Wi?Fi P2P設備發現操作。若接收到的數據為探測幀,則響應該探測幀以便于與發送該探測幀的其他P2P設備建立Wi?Fi P2P連接。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計算機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支持Wi-Fi P2P的設備的發現方法、裝置以及相應的計算機設備等。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以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快速發展,支持Wi-Fi點對點(Peer to Peer,P2P)的設備越來越多。Wi-Fi P2P是Wi-Fi聯盟推出的一項技術規范,也稱為Wi-Fi Direct,該規范支持多個Wi-Fi設備在沒有接入點(Access Point,AP)的情況下相互連接,構成一個點對點網絡。例如:一個支持Wi-Fi P2P的手機可以和一臺支持Wi-Fi P2P的智能電視直接建立連接,將手機的音視頻數據流推送給智能電視,實現多屏互動功能。
某些場景下,多個設備需要Wi-Fi P2P實現直接連接,同時其中一個或多個設備還需要通過Wi-Fi連接與Wi-Fi AP進行通信。例如,前述手機通過Wi-Fi P2P實現將該手機上的游戲推送到智能電視上,與此同時,智能電視還要與無線路由器通信,通過Wi-Fi網絡接收視頻數據或執行文件上傳/下載。隨著IoT的發展,前述這種場景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所以支持Wi-Fi P2P的設備(下文中簡稱為“P2P設備”)具備同時連接AP和其它P2P設備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是,現有技術中,當一個P2P設備與AP存在通信的同時試圖去連接其它P2P設備時,該P2P設備與AP之間的通信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具體的,當一個P2P設備與AP存在通信的同時試圖去連接其它P2P設備時,該P2P設備需要在多個信道上進行設備發現操作,例如掃描(scan)、監聽(listen)或搜索(search)等,以便于發現(discover)其它P2P設備并與之建立連接。當一個P2P設備與AP通信的時候,負責與AP進行數據通信的信道處于工作狀態,由于數據通信與設備發現操作不能同時進行,若該P2P設備此時再執行掃描、監聽或搜索操作,那么與AP通信的這條信道在該操作發生的時間就無法工作,從而影響該P2P設備與AP之間的通信。以前述場景為例,智能電視與無線路由器連接,用戶正通過智能電視下載文件或觀看網絡視頻,當用戶開啟智能電視和手機的Wi-Fi P2P功能,智能電視和手機則啟動設備發現以期建立P2P連接,但在此過程中,用戶當前在智能電視上觀看的網絡視頻或文件的下載會出現卡頓,甚至智能電視可能會出現斷網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用戶的通信體驗。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一種設備發現方法,由P2P設備執行,當該P2P設備連接Wi-Fi網絡,同時需要發現并與其他P2P設備建立Wi-Fi P2P連接時,應用該方法能夠降低該發現過程對Wi-Fi通信的影響。
下面通過不同的方面介紹該方法以及應用該方法的裝置等。以下各個方面的實現方式和有益效果可以互相參考。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設備發現方法,該方法包括:當第一設備確定所述第一設備與接入點設備存在Wi-Fi連接時,所述第一設備確定接收到的第一數據的類型,所述第一數據為通過所述Wi-Fi連接所在的第一信道接收到的數據;當確定所述第一數據的類型為探測幀時,通過所述第一信道發送第一響應數據,所述第一響應數據用于響應所述探測幀以便于所述第一設備與發送所述探測幀的第二設備建立Wi-Fi P2P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73163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