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613699.1 | 申請日: | 2019-07-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9403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01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亞;魏文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亞 |
| 主分類號: | B62D37/00 | 分類號: | B62D37/00;B62D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身 側傾 擺桿 車身側傾角 限位裝置 限位輪 車架 滾子 自動復位功能 應用 兩極限位置 右極限位置 致動器驅動 左極限位置 側傾運動 車輛底盤 車輛穩定 車輛轉向 彈簧拉力 電磁推力 傾斜路面 鎖止狀態 凸輪輪廓 側翻 復位 回零 限位 斷電 轉動 抵抗 行駛 | ||
本發明涉及車輛底盤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車輛,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包括:車架、車身、限位輪、擺桿、滾子,車身與限位輪共同相對車架轉動,限位輪的凸輪輪廓約束滾子形成擺桿兩極限位置,擺桿右極限位置為車身側傾工作狀態由電磁推力保持,擺桿左極限位置為側傾鎖止狀態由彈簧拉力復位,致動器驅動車身相對車架側傾運動,獲得任意車身側傾角β,實現了車身主動側傾、左右極限車身側傾角限位、以及故障斷電后車身側傾角回零的自動復位功能,應用于車輛轉向時車身主動側傾,以便車輛在過彎時或者駛過傾斜路面時車身主動傾斜一定角度來抵抗離心力或側翻力,保持車輛穩定的行駛姿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車輛,屬于車輛底盤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車身側傾及控制技術范疇。
背景技術
主動側傾控制系統通過控制車輛在轉彎時向轉彎內側傾斜程度,提高了車輛轉彎時的操縱穩定性、平順性、通行速度和安全性,車輛主動側傾技術可以使車輛在過彎時或者駛過傾斜路面時自動傾斜一定角度,產生一個平衡力矩,來抵抗車輛受到的離心力或側翻力,以保持車輛穩定的行駛姿態。
車輛主動側傾技術通常由車身獨立側傾、車身和車輪聯動側傾兩種方式實施,其中:車身和車輪聯動側傾方式,車身側傾與車輛轉向運動相互影響,車輛轉彎時的操縱穩定性、平順性和安全性較好,需要采用兩輪獨立轉向或四輪獨立轉向,或者采用由側傾機構和轉向機構聯動組成的車輛轉向側傾聯動裝置實現,但結構復雜、造價高,適宜于高端車輛;車身獨立側傾方式,車身側傾與車輛轉向運動獨立進行、互不干涉,可以采用任意的轉向機構,結構簡單、造價低,通常由致動器直接驅動車身相對車架轉動,造成車輛轉彎時的操縱穩定性、平順性及安全可靠性較差;探索車身獨立側傾驅動方式,研究車身獨立側傾限位、控制方法,為降低主動側傾車輛造價、提高車身獨立側傾車輛性能具有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車輛,實現車身主動側傾、左右極限車身側傾角限位、以及故障斷電后車身側傾角回零的自動復位功能,應用于車輛在過彎時或者駛過傾斜路面時車身主動傾斜一定角度來抵抗離心力或側翻力,以保持車輛穩定的行駛姿態。
為了達到本發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車身側傾限位裝置包括:車架(1)、車身(2)、限位輪(3)、擺桿(4)、滾子(5),車身(2)與車架(1)在O點繞側傾軸線L轉動連接,側傾中心O位于車架(1)中線和車身(2)的對稱線上,圓盤形限位輪(3)上開設有矩形通孔及與其聯通的V形導槽,由直線段fa、ab、bc、cd、de形成開式凸輪輪廓fabcde關于限位輪(3)的直徑對稱,限位輪(3)中心與車架(1)繞側傾軸線L轉動連接,滾子(5)轉動連接于擺桿(4)的一端,擺桿(4)另一端與車架(1)在K點轉動連接,K點位于限位輪(3)的矩形通孔和V形導槽之對稱線一側,各連接點轉動軸線平行于側傾軸線L,限位輪(3)與車身(2)同軸線L固連,滾子(5)外徑等于矩形通孔側邊bc的長度,保持滾子(5)在限位輪(3)的矩形通孔或V形導槽內,擺桿(4)繞K點擺動,當滾子(5)進入限位輪(3)的矩形通孔內為擺桿左極限位置、由車架(1)在P點對滾子(5)約束限位,當滾子(5)與限位輪(3)的外輪廓圓內切時為擺桿右極限位置、由車架(1)在Q點對滾子(5)約束限位,擺桿右極限位置由電磁推力保持,擺桿左極限位置由彈簧拉力復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亞,未經王亞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61369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