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和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588117.9 | 申請日: | 2019-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3243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飛;張鵬飛;廖祖奇;章嘉彥;李如翔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H04L12/24;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吳東勤 |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網絡安全 聯網 數據 態勢 感知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屬于物聯網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對單個車狀態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選擇因素集U和評語集V;確定各個因素評價向量;AHP層次分析法確定因素集中各因素的權重向量;模糊分析運算;接著對車所在區域安全狀態的分析整體態勢進行分析:在感知層次獲取標識地區的數據,由地區得到區域標簽;得到如下集合:集合S={V1,V2,V3,V4…Vn},表示一個地區內車輛態勢的集合,其中Vi表示區域內某一輛汽車的態勢取值;再對總體區域的態勢進行分析得出對車聯網整體態勢值;并進行態勢值趨勢預測。本發明能預測最近時刻的態勢值,以及分析馬爾科夫鏈的穩態性能得出其按照當時發展最終的穩定的態勢的概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計算機、物聯網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業內常用的現有技術是這樣的:
隨著物聯網的盛行,車聯網也開始興起。我國汽車工業已步入持續快速發展時期,在2017年,我國全年汽車銷量2887.89輛,連續九年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也促使智能網聯汽車和車聯網等新產品、新應用集中涌現,不斷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向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
經過數十年技術演進,目前發動機控制、底盤控制、車身電子控制等傳統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已極為成熟,車輛信息服務系統、定位導航系統、電子娛樂系統等車載電子裝置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不斷深入,汽車電子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斷擴展豐富。預測顯示到2020年每輛汽車上各類電子裝置將超過200個,在實現各類電子裝置實時可靠傳輸數據、提供信息化服務的同時,汽車電子網絡安全防護的理念、方法、技術、政策、標準等也必須跟上需求發展的步伐。如何建立更為安全可靠的汽車電子系統架構,滿足開放式網絡互聯環境下的安全需求,部署有效措施防范安全風險,并形成切實可落地的標準,這一系列難點問題都值得我們加緊研究、持續關注。
車聯網分為人、車、路、云四個互相關聯的部分,而現有技術僅僅研究車的內網,因此有必要對整個車聯網系統的態勢感進行研究。對此,本發明提出一種車聯網態勢感知的方法。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
(1)現有技術中,沒有建立安全可靠的汽車電子系統架構,不能滿足開放式網絡互聯環境下的安全需求,造成不能部署有效措施防范安全風險。
(2)現在對車聯網安全的研究僅限于對車聯網或車上的某一部件,沒有對其整體的研究。
(3)有針對于車聯網態勢感知的研究,但是均是與網絡安全無關的,沒有考慮信息安全方面的內容。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難度:
當前車聯網環境不成熟,實驗數據缺乏。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意義:
類似于互網絡態勢感知的出現,車聯網的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一定不亞于互聯網,也一定會出現應接不暇的各種攻擊,因此車聯網態勢感知是車聯網安全未來的趨勢。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所述基于網絡安全的車聯網數據態勢感知方法包括:
第一步,對單個車狀態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選擇因素集U和評語集V。確定各個因素評價向量。利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因素集中各因素的權重向量,進行模糊分析運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未經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58811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