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養殖尾水培育硅藻優勢淡水生物絮團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538111.0 | 申請日: | 2019-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5571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小冬;車軒;劉興國;顧兆俊;龍麗娜;張擁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103/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一新 |
| 地址: | 20009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養殖 水培 硅藻 優勢 淡水 生物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利用養殖尾水培育硅藻優勢淡水生物絮團的方法,包括:養殖尾水內先添加溶解性無機氮磷,于20~40℃和自然光照環境中培養至浮游植物大量生長、水體變綠變濃,再添加配合飼料繼續培養曝氣,得到內含很少活體藻類、細菌群落占優勢的生物絮團,然后持續曝氣,所得淡水生物絮團內絮團量以半小時的沉淀時間計為10~40mL/L,在總氮和總磷濃度分別為50~230mg/L和25~150mg/L的水體內穩定存在,硅藻細胞密度不低于1.0×108cell/L。本發明首次形成硅藻優勢淡水生物絮團,突破硅藻懸浮態培育技術,易于控制且可長期維持,可用于嚴重富營養的養殖尾水治理和凈化,及蝦類、魚類養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絮團培育方法,具體涉及利用養殖尾水培育硅藻優勢淡水生物絮團的方法。
背景技術
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是指借鑒活性污泥的形成方式在水體中形成許多細絮狀物,水體擾動后細絮狀物能夠懸浮在水體中的技術。由于生物絮團中有很多細菌群體,以及浮游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等,因此生物絮團本身具有生物餌料價值;并且生物絮團中的細菌、浮游藻類等能吸收利用水體中的營養鹽而具有水質凈化效果。生物絮團在解決水產養殖系統能量利用率低、環境富營養化和病害防控等一系列問題上潛力巨大,被認為是能解決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和飼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術。
生物絮團上述優勢功能的體現是絮團上生物種類結構決定的,而其中優勢菌類、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結構組成必然會影響生物絮團的功能發揮。目前,一般生物絮團的結構是以細菌優勢為主,藻類相對較少,而且已有將藍藻水華培養為生物絮團的方法,其中可以出現較多舟形藻、輻節藻等硅藻植物,但是其中的硅藻種類、含量均還不夠多,硅藻的密度、生物量還不滿足作為餌料生物的需求。而水產養殖或者其他方面對高濃度淡水硅藻存在很大的市場需求。
生物絮團技術還可以用于多種養殖對象,如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仿刺參及多種魚類等,尤其在蝦類養殖中應用較多,但蝦類是雜食性的,其除了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外還會從水體中捕食有機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而很多硅藻是魚蝦類的天然高營養餌料,硅藻中很多活性物質對于提高蝦類抗病性、蝦殼顏色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用生物絮團養殖蝦類時,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生物絮團的濃度及其中生物群落結構等,蝦類易生病并且容易體色淺。但目前沒有關于硅藻優勢的生物絮團培養方法及對蝦類養殖效果和影響的相關技術。
而且,天然淡水水體中硅藻的培養技術還沒有突破。天然河流比如三峽及三峽支流中在前些年容易暴發硅藻水華。目前對其中硅藻水華暴發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而且淡水中不利用人工配置的培養基進行硅藻的純培養時,還沒有突破淡水硅藻在天然水體中的高密度培養技術。因此,如果能獲得硅藻優勢的生物絮團培育技術,突破一般生物絮團以細菌群落為絕對優勢的狀況,將藻類培養和生物絮團培育結合在一起,也將對淡水浮游硅藻的高密度培養提供技術參考和支撐。
浮游藻類的自然演替中,硅藻類浮游植物優勢一般容易出現在低溫的冬春季節,而在高溫季節容易出現藍藻、綠藻等優勢。優勢浮游藻類的這種季節演替現象一般讓人認為硅藻合適在低溫條件下獲得競爭優勢,而藍藻和綠藻容易在高溫季節下獲得競爭優勢,但是冬春季不僅溫度低,同時光照也弱,很可能是冬春季的弱光照適宜硅藻取得競爭優勢。而且,硅藻一般容易底棲生長,底棲環境中光照也是比較弱的,很多調查表明高溫季節的底棲硅藻種類和生物量并沒有比低溫季節的底棲硅藻少,表明天然水體中硅藻優勢在低溫的冬春季節的形成,并不主要是低溫的影響,可能主要是低光照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常規生物絮團中以細菌群體為優勢而藻類比較少的情況,增加生物絮團中的藻類密度尤其是硅藻細胞的密度,以在維持生物絮團凈化水質功能的同時增加生物絮團作為生物活餌料的價值,提供利用養殖尾水培育硅藻優勢淡水生物絮團的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53811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低碳源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方法
- 下一篇:菌藻生物膜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