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風電葉片制造工藝中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及調節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528026.6 | 申請日: | 2019-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318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16 |
| 發明(設計)人: | 褚景春;袁凌;李沛欣;劉偉超;周文明;閆文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11/89 | 分類號: | F24F11/89;F24F5/00;H05B1/02;H05B3/02;F24F110/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韜法業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3 | 代理人: | 朱麗華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溫度調節層 溫度控制機構 水凝膠 風電葉片制造 溫度調節機構 溫度調節系統 溫度傳感器 溫度調節 相變微球 加熱層 加熱管 智能 吸熱 產品合格率 聚丙烯酸基 溫度加熱器 溫度控制器 勞動成本 柔性外殼 提升葉片 電連接 隔離層 液相變 放熱 固化 葉片 懸浮 監測 節約 保證 | ||
1.一種風電葉片制造工藝中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溫度調節機構和溫度控制機構,所述溫度調節機構包括依次固定連接的隔離層、加熱層和溫度調節層,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包括依次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溫度控制器、溫度加熱器和加熱管,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溫度調節層中,所述加熱管設置在所述加熱層中,則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與風電葉片表面接觸的所述溫度調節層內的溫度,并將檢測到的溫度值上傳至所述溫度控制器,由所述溫度控制器控制所述溫度加熱器實現對所述加熱管的加熱控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調節層包括柔性外殼和設置在所述柔性外殼內部的相變水凝膠。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殼采用聚丙烯酰胺或聚乙烯材質。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變水凝膠采用其內部懸浮相變微球的聚丙烯酸基水凝膠。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變微球包括微球殼體和內容物,所述微球殼體采用二氧化硅或石墨材質,所述內容物采用石蠟類、月桂酸類或醋酸鈉類物質。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變水凝膠的制備方法為:
A、水凝膠制備
向水中加入聚丙烯酸類高分子聚合物,待聚合物溶解后,加入水溶性引發劑,在40℃溫度下反應8-12min,加入水溶性交聯劑,攪拌5-6h,即得聚丙烯酸基水凝膠;
其中,所述聚丙烯酸類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鈉中一種或幾種,所述聚合物含量為5%-20%;所述引發劑采用過硫酸鉀、過硫酸銨或水溶性偶氮類引發劑,所述引發劑含量為0.5%-1.0%;所述交聯劑采用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乙酸酐或順丁烯二酸酐,所述交聯劑含量為0.5%-1.0%;
B、相變微球制備
采用微乳法制備以二氧化硅或石墨作為微球殼體,以石蠟、月桂酸或醋酸鈉類物質為相變儲熱材料的相變微球;
C、相變水凝膠制備
將上述步驟A得到的聚丙烯酸基水凝膠與步驟B得到的相變微球混合,超聲處理,攪拌12-20h,再加熱至30-50℃,固化1-3h,即得相變水凝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管包括金屬管和設置在其內的電熱絲,所述電熱絲與所述溫度加熱器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管中空隙部分填充有導熱性良好的絕緣材料。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層采用不銹鋼材質,所述加熱層采用中空耐火材料。
10.一種采用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智能溫度調節系統的智能溫度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所述智能溫度調節系統的溫度調節層側貼覆在風電葉片溫度待調節區域處,由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溫度數據,所述溫度控制器根據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溫度加熱器實現對所述加熱管的加熱控制;
(2)在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到所述溫度調節層的溫度低于所述風電葉片固化溫度的90%時,控制所述加熱管啟動加熱,使所述溫度調節層的溫度高于所述風電葉片固化溫度的110%時,控制所述加熱管停止加熱;
(3)由所述溫度調節層調節所述風電葉片待調節區域的溫度在固化溫度的90%-110%內浮動;
(4)在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到所述溫度調節層的溫度再次低于所述風電葉片固化溫度的90%時,重復所述步驟(2)和(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528026.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