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服務互聯網的動態服務需求模式匹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462115.5 | 申請日: | 2019-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098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小平;葉頡卿;陳龍;李文政;朱夏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16/901 | 分類號: | G06F16/901;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眾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張偉 |
| 地址: | 210096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需求模式 個性化需求 匹配 實例圖 動態服務 服務 服務模式 服務匹配 服務資源 關聯關系 匹配結果 線性回歸 在線動態 服務集 互聯網 匹配度 相似度 比對 建模 合并 分配 優化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服務互聯網的動態服務需求模式匹配方法,用戶的需求可建模生成由節點和邊組成的需求實例圖,將其與需求模式庫進行比對,如果存在完全相同的模式,則可通過服務模式與用戶之間的靜態關聯關系得到匹配;如果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模式,則取與該需求實例圖相似度最高的需求模式,并將需求實例圖中與該需求模式互補的部分作為個性化需求。組合個性化需求可能涉及到的服務資源,利用線性回歸選定其中匹配度最高的服務集,并與靜態匹配結果合并作為需求最終的服務匹配結果。本發明通過發明把服務在線動態地分配給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優化了需求與服務之間匹配的準確性和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大服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服務互聯網的動態服務需求模式匹配方法。
背景技術
大服務是一種大數據系統的融合和協作,它為解決大數據帶來的挑戰提供了堅實的解決方案。我們接觸到的數據規模很大,并且來源比較寬泛,包括在現實世界產生的物理數據,以及在網絡空間的行為產生的網絡數據等等。一般而言,服務和數據之間有著雙向關系,一方面服務的運行依賴于底層的數據,數據驅動和支撐著應用服務;另一方面,盡管數據有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但服務可以加速數據的處理,對數據進行過濾和優化,并以此進行提高適應性和延展性。
現代服務業領域具有多層次、多種類、范圍廣的特點,包括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其中這些服務業又可再細分為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生活服務、數字文化服務等,從而形成了服務的多層平面結構。此外,眾多的服務、領域、業務流程和規則之間相互依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組成了一個龐大復雜的服務生態,這種融合和協作的生態系統稱為大服務。
服務互聯網(IoS, Internet of Services)是大服務的網絡化形式。在IoS中,任何對象都可以作為一種服務在互聯網上獲得。服務作為一種封裝的功能實體,包含服務提供者和客戶的交互過程,并通過在網絡上的分布、虛擬化和聚合,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和為客戶創造價值。
服務的本質是一個過程,包含三個要素,分別為供方、需方和供需雙方之間的匹配。供方雖能提供平臺、資源和服務,但是分散、封閉和壟斷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平臺異構多樣化、資源分散專業化,以及服務激增片段化。此外用戶的需求也具有海量和個性化的特征,因此供需雙方之間的匹配存在著難點。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解決方法;一是動態規劃求解,將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分解成更具體的需求,通過具體的服務滿足這些分解后的需求,這些服務對相應的后臺服務提出進一步的需求,進而形成一個動態服務能力需求的傳導鏈。從當前步驟出發的最優策略是本步驟的最優選擇及后續步驟的最優選擇的組合,可用動態規劃的思想求解;二是使用基于動態信任語義庫的服務匹配算法,通過可信實體與服務提供者的交互行為,推理服務提供者所描述服務中的關鍵語義信息,替換原先的模糊語義或者代指概念,并將替換后的服務向量與服務請求者的請求向量進行語義匹配度計算,記錄滿足閾值要求的服務返回給用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服務互聯網的動態服務需求模式匹配方法,利用需求和服務之間的關聯,做到需求模式與服務資源的動態匹配,以便快速精準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方法是:一種服務互聯網的動態服務需求模式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 .接收需求r的任務調用,通過節點和邊對需求進行建模,形成需求實例圖G;
B .將這一需求實例圖與需求模式庫進行比對,如果存在完全一致的需求模式,則返回其對應的服務匹配結果;如果不存在完全相同的需求模式,轉步驟C;
C .根據比對過程中同步記錄的相似度,取相似度最高的需求模式圖Gp, p對應需求模式,記G’ = G - Gp,并將G’對應的需求r’設為個性化需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46211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接口請求的存儲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區塊鏈上信息瀏覽數據的查詢方法和用戶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