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建水紫陶白泥料器件表面凹凸畫面雕刻成形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406140.1 | 申請日: | 2019-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784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2 |
| 發明(設計)人: | 方志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方志堅 |
| 主分類號: | C04B33/34 | 分類號: | C04B33/34;C04B41/86;B44C1/22 |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專利事務所 53106 | 代理人: | 李云 |
| 地址: | 661699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雕刻 燒制 陶坯表面 陶坯 表面凹凸 表面釉料 隨爐冷卻 白泥 成形 出窯 料器 爐窯 送入 圖案立體感 產品表面 雕刻圖案 上釉工藝 制作工藝 紫陶泥 附著 干透 上釉 陰干 釉料 固化 流動 | ||
建水紫陶白泥料器件表面凹凸畫面雕刻成形方法,用建水紫陶泥料制做陶坯并陰干后送入爐窯中燒制,在300℃~350℃燒制1~2小時,隨爐冷卻后出窯,得到初燒素陶坯,在初燒素陶坯表面上釉后靜置,待釉料穩定附著在初燒素陶坯表面不再流動,在表面釉料尚未完全干硬固化前,在初燒素陶坯表面雕刻圖案,控制雕刻深度2~4mm,將雕刻好的初燒素陶坯靜置至表面釉料干透后送入爐窯中進行二次燒制,在1000℃~1300℃燒制6~12小時,隨爐冷卻后出窯,即得成品。本發明將建水紫陶制作工藝、上釉工藝、雕刻工藝完美結合,科學合理,制做得到的紫陶產品表面圖案立體感強,精美獨特。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水紫陶制作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的建水紫陶器件表面的畫面,是采用陰刻陽填工藝制作,是將制做好的建水紫陶坯體稍加陰干硬化,在陶坯還保持一定濕度的情況下,在陶坯上落墨,畫上圖案、文字等,然后用建水紫陶專用雕刻刀具(俗稱“足刀”)按陶坯上的墨跡刻成模,沿圖案的邊緣進行鏤刻,并將圖案中的坯體挖去呈凹坑狀,稱為陰刻。然后為陰刻圖案填充彩色泥料,將配制好不同彩色的泥料填入刻好的圖案凹坑中,此為陽填。由于填充彩泥的濕度與坯體濕度不同,而且在干燥過程中添泥與坯體濕度的收縮率也不一致,因此,添泥要經過2至3次反復填壓,使添泥與刻模充分粘合,直至填泥與坯體表成為同一平面,之后再經過幾天的陰干,再進行修坯,將表面多余的彩泥刮去,呈現出填充好的圖案色彩。對于陰刻工序,需要陶坯保持適度的濕潤狀態,否則難以雕刻,通常陶坯水分含量控制在20%左右,必要時也可在刻畫過程中補充噴水。傳統的建水紫陶表面不上釉,而是采用鵝卵石打磨拋光,稱為無釉磨光。上述陰刻陽填和無釉磨光工藝制作的建水紫陶器件,表面光滑,外形精美,獨具特色,既可作為生活器件,又可作為藝術品鑒賞,十分受人青睞。但其制作工藝十分復雜。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水紫陶器件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因此,不斷研究開發有別于傳統建水紫陶的獨具特色的產品及其生產工藝,也成為建水紫陶行業人員不斷追求的目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不斷豐富建水紫陶產品的品類,提供一種建水紫陶白泥料器件表面凹凸畫面雕刻成形方法,使得制作出的建水紫陶產品視覺效果不同于傳統的建水紫陶,能夠更加凸顯立體層次美感。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建水紫陶白泥料器件表面凹凸畫面雕刻成形方法,方法如下:
(1)用建水紫陶白泥料制做陶坯,并陰干;
(2)將陰干完畢的陶坯送入爐窯中燒制,在300℃~350℃燒制1~2小時,隨爐冷卻后出窯,得到初燒素陶坯;
(3)在冷卻后的初燒素陶坯表面上釉后靜置,待釉料穩定附著在初燒素陶坯表面不再流動;
(4)在表面釉料尚未完全干硬固化前,用刀具在上釉的初燒素陶坯表面雕刻圖案,控制雕刻深度2~4mm;
(5)將雕刻好的初燒素陶坯靜置,至表面釉料干透;
(6)將表面釉料干透的初燒素陶坯送入爐窯中進行二次燒制,在1000℃~1300℃燒制6~12小時,隨爐冷卻后出窯,即得成品。
本發明在初燒陶坯表面上釉的釉層厚度為0.01mm-0.02mm。在初燒陶器表面雕刻圖案所用刀具為木刻刀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方志堅,未經方志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40614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彩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種耐腐蝕耐磨損的陶瓷制作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