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串聯式道路雨水徑流生態凈化系統及其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87621.2 | 申請日: | 2019-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938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6 |
| 發明(設計)人: | 駱輝;荊肇乾;陶正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林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C7/18 | 分類號: | E01C7/18;E01C11/22;E02B5/00;E02B3/12;C02F9/14;A01G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37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串聯式 生態凈化系統 透水瀝青路面 道路雨水 人工濕地 生態溝渠 邊坡 氮磷 徑流 水體 高鈣粉煤灰 活性炭填料 富營養化 瀝青基層 瀝青面層 生物吸收 陶粒填料 污泥填料 污染物質 凈化 漿砌石 砂墊層 透水磚 蓄水層 溝渠 降解 排出 細砂 去除 施工 填充 生態系統 沉淀 過濾 濕地 雨水 阻擋 水質 吸收 | ||
1.一種串聯式道路雨水徑流生態凈化系統,包括:透水瀝青路面(1)、生態溝渠(2)和人工濕地(3),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瀝青路面(1)包括自上而下的瀝青面層(11)、瀝青基層(12)、蓄水層(13)和砂墊層(14),其中,所述瀝青面層(11)為PAC-16瀝青結構,所述瀝青基層(12)為LSPM-25大粒徑透水性瀝青混合料基層結構,所述蓄水層(13)為玄武巖碎石結構,所述砂墊層(14)填充粗砂,砂墊層(14)一側連接排水溝(4),所述排水溝(4)與生態溝渠(2)連接;
所述生態溝渠(2)的截面為倒梯形,包括位于兩側傾斜的邊坡(21),所述邊坡(21)包括內側的漿砌石片和外側的透水磚,透水磚鋪設在漿砌石上預留的凹坑中,生態溝渠(2)的底部設置底板(24),所述底板(24)為混凝土,底板(24)上設置人工基質小球層(23),所述人工基質小球層(23)填充人工基質小球;人工基質小球層(23)上覆蓋黃砂,黃砂表層覆蓋生態墊層(22),所述生態墊層(22)為土工膜,并設置多個用于種植水生植物的種植孔;
所述人工濕地(3)包括第一填料區(31)、第二填料區(32)、第三填料區(33)、第四填料區(34)以及兩側的隔墻(38),所述第一填料區(31)內填充高鈣粉煤灰陶粒填料,所述第二填料區(32)填充污泥填料,所述第三填料區(33)內填充活性炭填料,所述第四按填料區(34)內填充細砂填料,相鄰的兩個填料區間設置隔板(35),所述隔板(35)上設置方形連通孔(351),隔板(35)上方設置蓋板(38),所述蓋板(38)底部設置與隔板(35)配合的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串聯式道路雨水徑流生態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基質小球由重量比為20∶3∶1∶5∶1∶2的CaO2、活性炭、沸石、普通硅酸鹽水泥、蒙脫石、麥飯石,按照0.25~0.35的水膠比加水攪拌,經造粒機造粒后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串聯式道路雨水徑流生態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區(31)厚度為20~30cm,填料粒徑為1~3mm;第二填料區(32)厚度為10~20cm,填料粒徑為0.1~0.3mm;第三填料區(33)厚度為20~30cm,填料粒徑為0.5~3mm;第四按填料區(34)厚度為10~20cm,填料粒徑為0.5~2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串聯式道路雨水徑流生態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墻(38)內設置與第一填料區(31)連通的進水口(39),進水口(39)上還設置閘門(391),與進水口(39)相對的另一側隔墻(38)上鋪設過濾網板(3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林業大學,未經南京林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8762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道路修復施工工藝
- 下一篇:新型降溫瀝青混凝土面層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