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烈香杜鵑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和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72308.1 | 申請日: | 2019-05-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2905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15 |
| 發明(設計)人: | 孫菁;欒真杰;李佩佩;皮立;李朵;周玉碧;孟曉萍;陳保政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9K15/06 | 分類號: | C09K15/06;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華風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杜朗宇 |
| 地址: | 810008 *** | 國省代碼: | 青海;6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杜鵑 提取物 及其 提取 方法 用途 | ||
本發明提供烈香杜鵑提取物及提取方法,將烈香杜鵑的葉枝分離,用超臨界CO2萃取法分別提取得到杜鵑葉部位及枝部位的提取物(揮發油),利用GC?MS法分析鑒定了所得杜鵑葉和枝部位總揮發油的化合物組成,并對其抗氧化活性進行了測定分析。本發明有利于更加科學和高效地進行烈香杜鵑資源的綜合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植物提取物領域,具體涉及烈香杜鵑中化合物的提取。
背景技術
烈香杜鵑(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為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灌木,主產甘肅、青海及四川西北部。生于海拔2900-3700米高山山坡、山地林下、灌叢中,常為灌叢優勢種(http://frps.iplant.cn/frps),俗稱小葉枇杷、野枇杷。《藏藥志》中記載,其以花、葉、嫩枝作為藥用部位,性苦、澀、寒,具有清熱消炎,止咳平喘,健胃,強身,抗老等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其揮發油部分中的牻牛兒酮、α-檸檬烯、芐基丙酮和檜腦有鎮咳作用,γ-芹子烯、檜腦、杜鵑次烯、杜鵑烯和檸檬烯有祛痰作用,檸檬烯、芐基丙酮、牻牛兒酮、杜鵑次烯、γ-芹子烯、檜腦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總揮發油具有顯著擴血管作用。
目前,對烈香杜鵑總揮發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葉或花部位,幾乎未見有對烈香杜鵑枝部位總揮發油的研究報道。現有對烈香杜鵑中化合物的提取多用水蒸氣蒸餾法。此法雖較為簡易,但得率不高,并且提取溫度較高,易造成提取物成分的破壞。錢偉光等人用正交試驗法研究了利用超臨界CO2萃取法提取杜鵑葉部位總揮發油的最佳工藝,但未對其提取物化學成分和化合物對應的效果進行分析。
另一方面,不同地域和氣候條件下,烈香杜鵑中所含的具有有益效果的功效成分不盡相同,并且不同部分的烈香杜鵑中有益組分含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對烈香杜鵑的綜合利用中,烈香杜鵑中化合物的提取和成分的分析鑒定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烈香杜鵑枝和葉的提取物和提取方法,以方便烈香杜鵑的綜合開發利用。
本發明首次將烈香杜鵑的葉枝分離進行研究,用超臨界CO2萃取法分別提取得到杜鵑葉部位及枝部位提取物,即枝油和葉油并利用GC-MS法首次分析鑒定了所得杜鵑葉和枝部位揮發油的化合物組成,并對其抗氧化活性進行了測定分析。
本發明提供一種烈香杜鵑提取物,包括的首次鑒定得到組分和組分含量如下:亞油酸5-37%,亞麻酸6-24%,δ-蛇床烯1-16%。
由于脂肪酸的檢測GC-MS需要預先進行甲酯化,本發明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中,所述提取物中脂肪酸(包括飽和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均以該脂肪酸對應的脂肪酸甲酯的質量百分比計。
亞油酸是功能性多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是人和哺乳動物生長所必需的,而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其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作用,攝入大量亞油酸對高甘油三酯疾病人有明顯的療效。我國藥典仍采用亞油酸乙酯丸劑、滴劑作為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癥、冠心病的藥物。亞油酸有助于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抑制動脈血栓的形成,因此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良好作用。此外,亞油酸還是ω-6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γ-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前體。亞麻酸也不能人體制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亞麻酸具有一系列的保健功效:降血脂、降膽固醇作用;降壓作用;抗癌作用;改善心腦血管疾??;提高腦神經功能等。因此本發明提供的上述烈香杜鵑提取物為亞麻酸和亞油酸提供了豐富、廉價經濟的來源,可作為補充亞麻酸和亞油酸的保健品添加成分;或單獨通過進一步加工成保健品;或在醫藥開發中作為功效成分亞油酸、亞麻酸的提取原料,在藥物制劑中用作輔料;或用作化工原料、添加劑等,如可作為ω-6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γ-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合成中間體。
進一步地,所述提取物為由烈香杜鵑枝提取得到的枝油或由烈香杜鵑葉提取得到的葉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7230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