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優化發射以及用于無線電力傳輸的發射/接收TRX線圈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67616.5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4159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7 |
| 發明(設計)人: | 戚韜;古斯塔沃·梅哈斯;鄭燦英;古新韻;尼古拉斯·韋恩·史密斯;阿米特·D·巴維斯;達里爾·杰伊·蘇加斯朝原;李愛華;闞天澤 | 申請(專利權)人: | 集成裝置技術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F38/14 | 分類號: | H01F38/14;H02J50/10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倪斌 |
| 地址: | 美國加***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優化 發射 以及 用于 無線 電力 傳輸 接收 trx 線圈 | ||
1.一種用于無線電力傳輸的線圈,包括:
繞組,包括安裝在基板上的多匝導電跡線,所述繞組的多匝導電跡線布置成形成接收線圈和發射線圈,
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改變所述導電跡線的寬度,以增強所述線圈的操作,
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中的每匝由多個指狀件形成,所述多匝導電跡線中的多個指狀件在繞組上所述指狀件的寬度和/或數量是變化的,以及
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被分成導電跡線的外匝和導電跡線的內匝,每匝形成為在基板的相對側上形成的頂部跡線和底部跡線,所述導電跡線的內匝的頂部跡線和底部跡線串聯耦合并與所述導電跡線的外匝的并聯耦合的跡線串聯耦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繞組的所述多匝導電跡線耦合到多個端子,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與所述多個端子一起布置,使得在第一對多個端子之間形成發射線圈,并且在第二組多個端子之間形成接收線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個端子包括兩個、三個或四個端子中的一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被分成導電跡線的外匝和導電跡線的內匝,并且所述導電跡線的外匝與所述導電跡線的內匝以空間分開,所述導電跡線的外匝耦合到接收端子以形成接收線圈,并且所述導電跡線的內匝耦合到發射端子以提供發射線圈,所述空間足以容納位于所述導電跡線的外匝和所述導電跡線的內匝之間的通信線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導電跡線的匝之間的基板的未使用部分部分地填充有耦合到所述導電跡線的匝的導體以減小線圈電阻。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被分成導電跡線的外匝和形成在導電跡線的外匝內部的導電跡線的內匝,其中導電跡線的內匝的寬度小于導電跡線的外匝的寬度。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繞組包括:
外線圈,其中所述外線圈的跡線的寬度從內跡線到外跡線增加,所述外線圈被配置成形成所述接收線圈;以及
內線圈,其中所述內線圈的跡線的寬度小于所述外線圈的寬度,所述內線圈被配置成形成發射線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圈,其中形成所述多匝導電跡線的所述跡線寬度在所述多匝導電跡線上逐步變化。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圈,其中形成所述多匝導電跡線的所述跡線寬度在所述線圈繞組上連續變化。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發射線圈和所述接收線圈的每個所述跡線寬度包括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的寬度。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個指狀件的寬度在每匝中的所述指狀件中不同。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個指狀件的數量在每匝中的所述指狀件中不同。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的導電跡線的外匝中的指狀件數量大于所述多匝導電跡線的導電跡線的內匝中的指狀件數量。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中所述基板包括鐵氧體磁芯,并且其中所述多匝導電跡線在所述繞組的導電跡線的內匝上較薄并且在所述繞組的導電跡線的外匝上較厚,其上安裝有所述線圈的所述鐵氧體磁芯在所述繞組的所述導電跡線的內匝下較厚并且在所述繞組的所述導電跡線的外匝下較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集成裝置技術公司,未經集成裝置技術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7616.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